思考的本质(杜威论逻辑思维)

思考的本质(杜威论逻辑思维)
作者: (美)约翰·杜威|译者:章玮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2.70
折扣购买: 思考的本质(杜威论逻辑思维)
ISBN: 9787510877551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John Dewey),20 世纪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杰出代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新教育的拓荒者。杜威曾做过中学教师和乡村学校教师,后在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执教,其主要著作有《哲学的改造》 《民主与教育》《经验与自然》等。1919年至1921年,杜威受到胡适、蒋梦麟、郭秉文的邀请,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山东、山西、江苏、浙江等13个省市巡回演讲。胡适曾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这样大。”

内容简介

绪论:方法和环境 所谓的官能心理学(faculty psychology)和在教育界中盛行的形式训练(formal discipline)观念紧密相关。如果思考是心智机制中独特的一部分,和观察、记忆、想象,以及使用常识判断人、事、物不尽相同,那么就应该使用特别为思考设计的活动来加以训练,就像我们会为了锻炼二头肌而设计特定的运动。某些学科被视为最需要智力或最有逻辑的题材,特别适合用来训练思考,就像某些器械,比起其他器械更适合用来锻炼臂力。除了上述的三个观念,还有第四个观念,那就是方法是由一组活动所组成的,而思考依据此组活动,在不同的主题上持续运转。 在上一章,我们谈到单一和一致的思考力量并不存在,思考是特定事物(观察到、回忆起、听到、阅读而得的事物)以众多不同方式激发联想或想法,这些联想或想法和事件本身息息相关,且能产生后续的效果。训练就是开发好奇心、展开联想和探索、培养测试的习惯,并扩大它们的范围,提升它们的效率。对任何人来说,一个科目,甚至是任何科目,都对好奇心的开发、联想以及探索的展开、和测试习惯的培育,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科目都是需要智力的。在这样的见解下,第四个因素(或是方法),就是提供适合个人需求和能力的环境,以便观察、联想和调查持续不断地前进。 因此,老师面临的难题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就像我们在上一章谈过的,他需要研究个人的特质和习惯;另一方面,他也需要研究环境如何影响个人惯性地表达自己的方式,不管变好或变坏。老师必须了解,方法不仅仅包含他为了心智训练而特别设计和使用的事物,也包含任何他并非刻意为了训练心智所做的事物,也就是任何在学校的环境或教学方式中,能够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反应和条理分明活动的事物。老师如果本身就能深入地研究个人心智活动和学校环境对这些心智活动所造成的影响,那么相信这样的老师能够以更特定、专门的方式发展教学方法,也就是那些最适合在特定科目(比如阅读、地理或是代数)中达成目标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并未明智地了解个人的能力和大环境在无意中加诸他们身上的影响,就算他有着绝佳的专业教导方法,能立即出现成效,也只会牺牲了根深蒂固又久远的思考习惯。我们可以将学校环境的刺激影响分成下列三种:①孩子周遭的人所持有的心智态度和习惯;②学习的科目;③当今的教育目标和理想。 1. 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代表作之一,?被胡适、潘家洵、李小峰等学者推荐为“青年必读书”。 2.自引入中国以来,以其实用性受到几代中国学者与青年的追捧,成为跨世纪的思维训练经典之作。 3.精准地为读者提供了认清思维本质的4个层次,掌控思维训练的5个步骤,助力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4.建立全新的逻辑思维模式,让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