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三联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9.47
折扣购买: 千家诗评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
ISBN: 9787542642127
题榴花① 韩愈② 五月榴花照眼明③,枝间时见子初成④。 可怜此地无车马⑤,颠倒苍苔落绛英⑥。 注释 ①此诗为《题张十一旅舍三咏》之一。榴花:石 榴的花朵,为大红色。 ②一说此诗作者为朱熹。 ③照:映照。眼明:在眼中分外鲜明。 ④子:榴花的子,即石榴。 ⑤可怜:可惜。车马:游玩赏花的车马,这里借 指赏花的人。 ⑥颠倒:分散、散乱。苍苔:这里指草地。绛英 :红色的花瓣。 诗歌大意 五月份的榴花,看在眼中分外美丽鲜明,枝条之 间常常可见刚长成的小石榴。可惜这里没有什么赏花 的人,那红色的花瓣无人欣赏,只能独自地散落在草 地上。 短析 前两句描写榴花鲜艳美丽、石榴初长成,后面表 达美丽的东西无人欣赏,红艳的花瓣独自飘落的感伤 之情。其实有没有人欣赏,榴花总会落下,这种感慨 出自诗人的爱惜之情。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②,山衔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④,短笛无腔信口吹⑤。 注释 ①雷震:宋朝人,生平不详。 ②陂:水岸。 ③衔:用嘴含着,或包含。寒漪:寒冷的水波。 ④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⑤无腔:没有腔调,即不成曲子。信口吹:随意 地吹。 诗歌大意 池塘长满水草,水波溢到岸上。夕阳倚在山边, 好像被山衔在它的嘴边,它们的影像倒映在水面上, 仿佛被浸在清寒的水波中。回家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 ,口里随意地吹着不成调的短笛。 短析 这首诗也使用了前面所说的七言诗句的描写方法 。“草满池塘/水满陂”与“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样的描写方法,使诗歌如画一样,画中有长满水草 的池塘和溢满水波的河岸,而它们的位置则由读者自 行配置。 前两句的景物与后两句的牧童,基本上是没有关 联的,景物不过是一种背景,发挥渲染情绪的功能, 在这幅背景图画的渲染下,横坐牛背、随意吹着短笛 的牧童更显出悠然自得的神态。 书湖阴先生壁①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②,花木成蹊手自栽③。 一水护田将绿绕④,两山排闼送青来⑤。 注释 ①湖阴先生:即杨德逢,是王安石居住在南京时 的邻居。 ②茅檐:茅屋的檐下。 ③蹊:小路。 ④护田:保护着田地。 ⑤排:推开。闼:门。 诗歌大意 茅檐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青苔,亲手栽种的鲜 花与树木已经遍布路边。一条河流像保护者一样围绕 着青绿的田地,两座大山像推开门一样把青翠绿色送 进来。 短析 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歌,尤其是第三、四句“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更是流传千古 的名句。这两句的特别之处在于,一方面是它写得很 生动,河流把绿色的田野围绕着,好像保护着它一样 ,大山好像要推开门把青翠绿色送进来,使静态的景 物里又有着动感。另一方面,这两句暗藏典故,“护 田”出自《史记·大宛列传》,里面记载了“护田积 粟”的军官,而“排闼”出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里面记载樊哙“排闼直人”(推门直接进入),拜 见汉高祖。诗人在这两句中直接使用了典故中的字眼 (“护田”与“排闼”),借用了典故的意义(“保护 ”与“推门进入”)。诗人把它们用在河流与大山上 ,既有历史含义,又巧妙流畅,更重要的是,诗人已 经把典故的“意义”写进诗句中,即使我们不了解《 史记》,仍然能解读诗歌之意。 乌衣巷①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②,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③,飞人寻常百姓家。 注释 ①乌衣巷:地名,在今南京秦淮河边。相传是三 国时代吴国的兵营,因营中军人都穿乌衣,所以叫乌 衣巷。东晋时,权倾一时的王氏与谢氏家族,就住在 这里。这首诗是刘禹锡《金陵五题》其中一首。 ②朱雀桥:宫城朱雀门外的桥,亦称南航,位于 乌衣巷附近。 ③王:王导,东晋宰相。谢:谢安,东晋宰相。 诗歌大意 朱雀桥旁边长着野草和野花,乌衣巷口的夕阳斜 斜地照着,以前安居在王导、谢安显赫大宅屋檐下的 燕子,都飞入了平凡百姓的屋里。 短析 这首诗歌中,具有深刻含意的名句,是“旧时王 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是因为“王”(王导)、“谢”(谢安)。王导与谢安 不只是东晋的宰相,家族更是非常显赫,有许多朝中 大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文化精英。例如王导家族里 ,其兄、弟与子侄官职很高,“竹林七贤”的王戎, 书圣王羲之等都是王家人。谢安家族也像王家一样, 有大量的高官、将领与文化精英,如领导淝水之战的 谢玄,诗人谢灵运、谢眺等。这两大家族,实际上掌 握和控制了东晋以至南朝几百年间的政治、文化与经 济。不过,如此风光的家族也敌不过时间的流逝,到 了唐朝刘禹锡的时代,王、谢两家已成为历史。王、 谢两家大宅的燕子,也飞到平凡人家的屋檐下。这是 诗人对于时间这个巨轮无情转动的感叹。P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