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4.90
折扣购买: 中唐秘史:高力士墓志解读
ISBN: 9787218168913
王淮生,祖籍山东济南,1950年生于安徽淮南。曾任淮北矿业集团淮北选煤厂高级工程师,淮北市烈山区政协副主席,淮北申正电力电控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安徽省一线职工技术状元(1998)。有《诗海沉帆——杨贵妃马嵬后历史揭谜》、《烈字探源》等文史著作出版。 王信,祖籍山东济南,1979年生于安徽淮南,现就职于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济南铁路运输检察院,文史爱好者。
第一章 正本清源 一、高力士两篇墓志的发现过程 (一)高力士神道碑的出土 高力士死后,陪葬于唐玄宗陵寝——泰陵。高力士墓位于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六组的村边上,距泰陵正门东南方向约2.5公里,1992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面上原残存有封土堆。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高力士墓前立“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一通。在千年沧桑中,碑石遭受破坏,清乾隆时,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载:“右内侍监高力士碑石已中断,失其下截,每行止存二十余字。”清代金石学家王昶在《金石萃编·卷六十》中收录有高力士神道碑上半截残碑的存文,并被收录入《全唐文·卷九百九十三》。有关历史书籍及地方志书中均未见记载高力士碑全文。 1963年文物普查工作中,陕西省蒲城县文化馆陶仲云先生首先将高力士残碑运回县文化馆收藏,然后找寻下截。同是在1963年,在高力士墓南距封土约90米处,原山西大队第六生产队饲养室窑洞顶部坍塌,村民在土中发现了碑的下半截,1971年秋,经陶仲云先生确认为高力士神道碑的下半部分,但由于碑石背面向外,大部嵌入土中,无法读取碑文,要取出碑石必须挖毁土窑。1980年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派人来蒲城考察文物,副研究员唐金裕与县唐丘陵学术研究会会员王仲谋、白心莹等去山西大队,重点考察高力士碑下截(此时陶仲云已退休),在考察中进一步发现碑首残部及碑座,并一一作了绘图登记。县委分管文教工作的副书记听取汇报后,指示县文教局和保南公社党委,将残碑下截挖出运回县文化馆,与残碑上截一起保存。1982年,县文化馆重建石刻陈列室,复原了高力士碑,在蒲城县博物馆对外陈列展出。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考古与文物》期刊1983年第2期发表了陶仲云、白心莹的论文《陕西蒲城县发现高力士残碑》,向世界公布了这个消息。 神道碑碑身为纯色大青石,高四米,宽一点五米。碑额题篆书“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碑文共约1650字,行书字体。上截因长期暴露于自然界,碑体受损,字迹剥落严重;下截因埋于土中,碑体完好,字迹清晰。有很多字,特别是断痕附近的字已难以辨识。神道碑的撰文者为尚书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炎,书丹者为太中大夫、守将作少监、翰林待诏张少悌,篆额为京兆府户曹参军李阳冰。对于神道碑上缺损的撰文者姓名,当今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潘炎”。 (二)高力士墓志铭的出土 1999年7月至10月,为防止盗墓者继续破坏高力士墓,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对高力士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陶俑、墓志等文物二百余件,以及高力士的股骨、下颌、头盖等部分遗骨。(详情参见《考古与文物》2002年06期,《唐高力士墓发掘简报》)。这次发掘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出土了高力士墓志铭和志盖。 高力士墓志铭为青石质,长112厘米,宽78厘米,厚14厘米,碑体完整,字迹清晰。志盖顶面阴刻篆书“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扬州大都督高公墓志”6行18字。志文阴刻行书体,共计1420字。墓志铭撰文者为尚书驾部员外郎、知制诰潘炎,书丹者为太中大夫、将作少监、翰林待诏张少悌,与神道碑撰、书者相同。碑体现珍藏于蒲城县博物馆库房。历时千载之后,高力士墓志铭和神道碑重新聚首,成了蒲城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以上关于高力士两块墓志发现过程的简介,是根据《陕西蒲城县发现高力士残碑》和《唐高力士墓发掘简报》等相关资料摘编而成。 为妥善保护历史文物,陕西省和蒲城县政府投入巨资,在高力士墓原址设立博物馆。为叙述方便,后文中“高力士神道碑”简称《神道碑》,“高力士墓志铭”简称《墓志铭》,二者合论则简称为《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