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三书 紫禁城宫殿

故宫三书  紫禁城宫殿
作者: 于倬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售价: 138.00
折扣价: 82.80
折扣购买: 故宫三书 紫禁城宫殿
ISBN: 9787559843098

作者简介

于倬云(1918—2004),著名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工程委员会委员,1954年调入故宫博物院,1979年任故宫博物院古建部主任。主要成就是参与《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古建筑砖石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的制定。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建筑、园林卷”“土木工程卷”等条目的撰写。半个世纪来,于倬云主持设计或修复、维修的古建工程近百项。

内容简介

紫禁城当时的规划有三大特点。第一,明代北京宫殿是在元大都的基址上营建的。当拟制规划时,规划师们不仅掌握元大都的基本情况,而且十分熟悉地上建筑的情况、水系的来龙去脉以及暗沟的排水高程和坡度,因此在营建新城时得以充分利用原有的遗物,节省了很多工程量。由于紫禁城中缺乏水面,所以把太液池中的水从城垣的西北隅引入,向南回绕,在紫禁城的午门内的一段就是美丽的内金水河,然后从东南方向流出,经菖蒲河、御河和通惠河接通。第二,明代的都城规划吸取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对元大都宫殿布局做了许多改动。元朝的大内正门崇天门(午门)至大都正门丽正门的距离较近,没有北宋汴京宫前天街的那种雄伟深邃的气魄。明代的北京规划遂吸取了宋代汴京宫前“州桥南北是天街”的布局……(建筑沿革P4) 这个设计既符合南京明宫殿后面以万岁山为屏障的雄伟构想,又节省了土方的运输。到了清乾隆年间,在万岁山的五峰之上建起五座玲珑秀丽的亭子,给紫禁城的山屏添了一景。登上景山万春亭极目遥望,可以看到世界上唯一的景象——琉璃瓦顶金光闪烁的“宫殿之海”——紫禁城。(紫禁城宫殿的营建及其艺术P5) 当时运输的办法是将木材滚进山沟,做成木筏,待雨季山洪暴发,将木筏冲入江河,顺流而划行。遇到逆水时,便上岸拉纤。运输木材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运河、通惠河运到北京的神木厂。如浙江省的木材由富春江入大运河,经天津入北运河,再经通惠河入北京;江西省的木材通过赣江入长江;两湖的木材通过湘江与汉水入长江;四川的木材通过嘉陵江与岷江入长江,然后经运河北上,往往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到达。以上这些地区,所产的良材美木多是特等巨材,当时称为神木。经这条渠道的木材由于产地大,货源足,因此从通州张家湾到北京崇文门的通惠河中,大量木材源源不断,依次运入神木厂。二是从山西的桑干河经永定河,把木材运到北京的大木仓。现在北京城内西单稍北的大木仓胡同,就是沿用五百年前为营建宫殿所设木仓的位置而命名的。(施工准备—采木P6) 这次重建竣工后约一百二十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的一天傍晚,雷雨大作,奉天、华盖、谨身殿,文、武楼,左顺、右顺门及午门内外朝房尽毁于雷火。当时由于没有留存这些建筑的图纸档案资料,掌握营缮的工官和工匠们不敢提出修复设计。只有工师徐杲和雷礼,凭着他们的精湛技艺和经验,根据灾后废墟情况,拟出修复方案。(施工过程P12) 正中的门楼,面阔九间(长60.05米),进深五间(宽25米),在建筑布局中达到了古代殿堂中“九五之尊”的最高等级。上覆重檐庑殿顶,自城台地面到脊吻,高达37.95米,是紫禁城内最高的建筑。城台上两侧,各设廊庑十三间,门楼两翼向南排开,俗称雁翅楼。在雁翅楼的两端,各设有一座重檐攒尖顶的阙亭。整个城台上的建筑,三面环抱,五峰突出,高低错落,主次相辅,气势雄伟,有“五凤楼”之称。 午门共有五个门洞,当中的正门,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后在成婚入宫时可以走一次,再是殿试的时候,宣布中了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出来时可走一次。宗室王公、文武官员只能走两侧门。东西两拐角处左右矩形洞,平时不开,只有在大朝的日子,文东武西,分别由掖门出入。再是殿试文武进士,按会试考中的名次,单数走左掖门,双数走右掖门。另外,明朝廷处罚廷杖大臣即在午门前的御路东侧举行。(午门P25) 紫禁城堪称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典范。这本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古建筑形式(坛庙、园林、住宅及其建筑外部和内部装饰)的建筑百科全书,从总体到局部,详细图解堪舆风水、施工用料、工艺原理等营建细节。 近600幅珍贵图片,30余幅建筑实测墨线图,故宫博物院予以前所未有的拍摄支持,将那些深藏在皇宫大院的隐秘角落一一揭开,大到宫室戏台,小到烛台暖炉,纤毫毕现,真正在故宫内实现拍摄“无禁区”。 故宫古建筑专家、中国早期古建筑技术规范的奠基人于倬云,带领专家团队将故宫的经典建筑样式深度解剖,精心制作多角度实测墨线图,成此古建筑的经典“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