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历史

吃的历史
作者: 李春光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34.00
折扣价: 25.84
折扣购买: 吃的历史
ISBN: 9787201053677

作者简介

李春光,北京作家协会会员,1945年生。山东鄄城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曾做过翻译、人事干部、劳动人事部处长,劳动部外事司副司长兼国际劳工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国际劳工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研究员。 作者曾著有《中国名家用人之道》、《外国名家用人之道》、《海外著名企业家成功之道》、《中国劳动史话》、《中国人事史话》、《马文瑞传——在劳动部长任上》等10多本书;主编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概况》、《医疗保险管理全书》和《中国劳动保障事业与构建和谐社会》等书近10本。此外,还在《中国社会保障》等月刊设有专栏。

内容简介

先秦 先秦是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除了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 天、有巢氏发明住所、燧人氏教人熟食,仅从炎、黄二帝到秦始皇统一中 国,也几近三千年之久。其间,主要分为炎黄时期、尧舜禹时期、夏商周 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炎黄时期 传说中的炎黄时期相当于新石器中期,也就是父系社会部落联盟时代 。当时,社会上已有相当多的人口,专靠采集和狩猎已经难以维持生计, 不得不另找新的食物资源。居住在陕西岐山姜水一带的部落首领炎帝,为 了不让其部民挨饿,便开始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果实、种子及其根、茎、 叶,一一亲口品尝,看哪些东西好吃,哪些不好吃,哪些有毒,哪些无毒 ,哪些能解毒,并详细记录下来,教部民食用。在此期间,炎帝发现人们 随意扔在地上的瓜子和果核到第二年竟会生根发芽,长出新的瓜蔓和果树 ,便萌生了培育植物的念头。后来,他又发现植物的生长与天气有关:天 气暖和的时候,植物便发芽长叶,开花结果;而天气寒冷的时候,植物便 落叶枯萎。他还发现有些植物喜欢生长在干燥的土壤里,而另一些植物却 喜欢潮湿的土壤。于是,炎帝创制了耒、耜、犁、镰等农具,教部民们因 地制宜地种植植物,届时收获。《易·系辞下》就此描写道:炎帝“斫木 为耜(音si),揉木为耒(音lei),耒粮,末■之利,以教天下”。从此,原 始的农业生产有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法,炎帝本人也由此而被誉为“神农 氏”。《白虎通义·号》中也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号之神农也。”与此同时,生活在陕西桥山一带 也有一个大部落。其首领黄帝基于同样的原因,也在教其部落成员驯养家 畜、家禽,种植五谷等等。 “五谷”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何谓“五谷”?有人说是黍、稷、菽、麦、稻,有人说是黍、稷、菽 、麦、麻。所谓“黍”,又叫黄米,类似小米,色黄而黏;所谓“稷”, 又称粟,就是谷子,去壳后为小米。因稷为古时候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西 周的先祖弃又担任过“后稷”(相当于农业部长)之职,所以古时称国家为 “社稷”;“菽”原指大豆,后来成了豆类的总称;“麦”有大麦、小麦 之分,大麦又称“辫”(音mou);“稻”分水稻、早稻;而“麻”被列为“ 五谷”,主要是因为麻籽可以食用。后来,五谷的含义越来越广,谷类、 豆类、薯类等所有的粮食作物,都被统称为“五谷”或“五谷杂粮”。 在炎黄时期,人们的主要肉类食品是猪、羊、鱼,粮食是粟、稻,蔬 菜是白菜、芥菜和油菜,水果是桃、李、梨,而饮料,除了白开水便是茶 。具体吃法,基本上不外乎烤、煮、蒸三种。所谓“烤”,按《艺文类聚 ·食物部>的说法,是“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这种“烧石”,后来演变 为石锅。这种所谓的石锅,并不是当今锅的样子,而是一个圆形的石板。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览着一件云南古石锅,是页岩质地,厚两三厘米,直 径约三十厘米,一面有火烧过的痕迹,另一面有烙烤食物的痕迹。使用时 ,将石锅架在火塘上,再用三块石头支撑。待石锅烧热,可在上面烤粟、 黍,或者烤肉。可以想象:若把米或肉放在石板上烘烤,上无遮掩保热, 下无稳定的导热介质,烤出的食品一定半生不熟,近火的部分还会烤焦。 因此,这还不算是真正的熟食。所谓“煮”,是将食物放进陶器里,里面 放上水,上面加上盖,然后用火将陶器加热。由于这种方法能保证陶器中 的食物温度均匀而稳定,所以煮制而成的食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熟食。至 于陶器,据说是_个叫宁封的人发明的。有关史料上说。当时青城山建福宫 后面有座山,名叫丈人山。山洞中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就是宁封。.宁封 每到山下取水,都是先将山下湿润的泥土做成容器。但是,这种容器很容 易漏,也易碎。有一次,他在烧食野兽时从火里发现了一块被烧硬的泥, 遂悟出了制陶之理。经过反复研究实验,终于成功。不久,黄帝路经丈人 山,为了问道,认识了宁封,并得知他那‘‘研究成果”,很高兴,便封 他为“陶正”,并让人帮助他办了一些类似现在的“培训班”,教天下人 学制陶。至于“蒸”,是因为世上又有了“釜甑”的结果。据说,釜和甑 都是黄帝创制的。在谯周《古史考》中,就有<黄帝作釜甑>的话。釜即锅 ,甑像底部有诸多小孔的陶盆,是用以蒸饭的笼屉,可置于釜上配合使用 。有了釜和甑,人们不但可以用来将食品蒸熟,还可以将粟、黍去壳后放 进去煮成粥,从而使食物又多了一大品种。 《续事始》和《事物原会》上还都提到黄帝创制炉灶的事。前者说, “灶,黄帝所置”;后者道,“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所谓“灶”,按 《释名·释宫室》的说法,“灶,造也,创造食物也”。此外,黄帝还懂 医术,他教人如何预防和医治疾病。中医学的基础——《黄帝内经》,本 来是秦汉时代的著作,却被传说是黄帝时期一位名叫岐伯的医生所写。 值得强调的是,在炎黄时期已经出现了油和盐。人们不仅懂得“烹” ,还知道了“调”,使饮食摆脱了蒙昧而走向文明,开始进入了烹调阶段 。不过,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食物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所以,还 不存在一天吃几顿饭的问题。只要有吃的,就随时共食;没吃的,就大伙 一起饿肚子。P1-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