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西南师大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0.50
折扣购买: 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艺术启蒙卷)/青少年规划悦读
ISBN: 9787562149552
——欣赏齐白石的《菊酒图》 张德宁 以菊入酒,我国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菊以其 旺盛倔强的生命力,在秋风萧瑟、万木凋零的时节, 独自开遍山野。古人欣赏菊的这种不畏严寒、特立独 行的习性,将它敬为“四君子”之一。民间流传制菊 酒的方法,是在**初开时,将花瓣和一些青翠的枝 叶一同采下,掺和在用来酿酒的粮食中,经过一年的 配制,至第二年的九月九*重阳节时饮用,具有祛灾 祈福、延年益寿的功效,于是饮菊酒成为民间重阳节 “佩茱萸,食莲耳,饮**酒,令长寿”的风俗之一 了。 此《菊酒图》的题旨,无疑也包蕴祛灾纳福之意 。然而,与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全然不在同一个 境界了。与其他画家画菊多以黄色为主色不同,齐白 石选用热烈的红色,于是原本象征萧瑟寒冽节气的菊 花,充满了喜气,没有了陶渊明诗句中洋溢着的冷峻 野逸的文人感怀。 18**年,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杏子坞星斗塘一 个贫苦农民家中。幼时家贫失学,6岁时在外公的私 塾读书半年,14岁开始学做木匠,拜“小器作”(雕 花木匠)周之美为师。18岁那年,初见乾隆版彩印《 芥子园画传》,花了半年时间勾摹成16册图稿,从此 他的木雕常出新样。24岁开始,他先后师从画像名手 萧芗陔、民间画师文少可,复拜画家胡沁园学画工笔 花鸟,并从塾师陈作埙学诗文,眼界大开。26岁后独 立,以卖画为生,成为职业画家。他在社会活动中, 十分重视与文人、画家、名流和士绅的交往,虚心好 学,并积极参与文人的集会、结社。32岁时*胡沁园 老师亲戚王仲言的影响开始专研篆刻。其后20年,齐 白石“五出五归”,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广交名士, 观摩名作,印、画大进,声誉渐起。 1917年,齐自石53岁,为躲避家乡的战乱,他第 二次北上北京,居于广安门法源寺,以在琉璃厂南纸 店挂笔单卖画、刻印为生。这一次,他遇到了推动其 画艺迈向**的“贵人”陈师曾。陈时任***编审 ,曾在北平艺专等校任国画教授。他在琉璃厂见到齐 白石的刻印,**欣赏,就特地到法源寺寻访,两人 谈画论印,成为挚友。陈师曾启发他“画吾自画”, 扬长避短,自出新意,而齐白石自己也正有变革画风 的意愿,于是,他毅然放弃以前的画法。 “余作画 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 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经历 了一段“扫除凡格”“胆敢独造”“十年关门”“匠 心自得”的艰苦蜕变,终于打造出适合自身本质的“ 红花墨叶”的齐家样式。后人谓之“衰年变法”。其 时正当“五四”后社会寻求新的“雅俗共赏”“通俗 化”的绘画新风,于是时势造英雄,齐白石以民间艺 术为基础,又具传统绘画深厚功力的新画风脱颖而出 。 《菊酒图》正**地体现了这种新风格。虽说齐 白石出身于民间工匠,但他从一开始就十分倾心于文 人画的传统理念,这表现在他对笔墨技巧的高超的驾 控能力上,如图中**花瓣的勾勒,花篮及酒坛提手 的粗浓线条的勾画,菊叶、酒坛的点虱,以及题款书 法的纵横,以其特制的10厘米长锋羊毫“当家笔”挥 洒,铁画银钩,枯湿浑成,极具功力;还表现在构图 上对留白、虚实、错落、聚散的处置,尤其是对诗、 书、画、印的综合运用,立意、巧思、隐喻、联想, 对物象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把握,齐白石确有别出 心裁、高人一筹之处。此图以圆形的花篮居下,花、 叶皆勾线,浑厚敦实,高高的酒坛用色笔以没骨法点 虱,简括生动,映衬右后,左上空间题款,而图右下 方的空白处盖两方闲章,印虽小而朱红夺目,与上面 落款的名章遥相呼应。**鲜艳的洋红色,与印章的 朱色、酒坛的艴色合成画面的暖色基调,与粗犷浓黑 的墨线在白纸上构成对比强烈却又浑然一体的视觉感 *,让观者精神为之一振。(P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