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7.30
折扣购买: 看不见的手(经济思想古今谈)
ISBN: 9787100101288
冯炳昆,翻译家。主要译作有《政治论》、《亚洲的企业、政府与社会: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所知世界的终结:21世纪的社会科学》、《凯恩斯以后的100位经济学家》、《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凯恩斯以前的100位经济学家》、《斯宾诺莎传》等。 乌尔利希·范·森图姆,德国波鸿大学博士。现任德国明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经济思想史、商业周期、劳动力市场、区域经济学和运输经济学、资本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
第一章 市场之看不见的手 从重商主义到市场经济 现在,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我们有钱付款 ,我们就能买到几乎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早餐时如 果我们想吃新鲜面包,在每个街头都找得到供应各种 各样面包和点心的面包房。如今在大百货商店里销售 的产品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几乎目不暇接。从录像机 至有毒的长毛大蜘蛛,我们能想到的东西应有尽有。 如果我们想买汽车,有全球各种型号和不同价位的车 可供挑选,从小型节能车到豪华轿车一应俱全。当然 ,我们绝不可不考虑我们必须付多少钱。但是在这个 限度之内,我们可以假定商店里无论何时总会有包罗 万象的产品可供购买。 世界各地的情况并非都是这样,而欧洲过去的情 况当然也不总是如此。过去在东欧各国,诸如食品、 衣服或取暖物资等最紧要的日用必需品往往告罄。在 这些国家里,像肉食或高级进口货之类的奢侈品一旦 投入市场,商店外面就会大排长龙。然而,库存十分 有限,往往连那些不惜高价购买这类产品的人们也会 空手而返。官价固然低廉,但是大多只是纸面上的。 在商店中,许多产品实际上根本无货。顶多通过关系 或在黑市上才能买到它们。 不过,在联邦德国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二次大 战之后,德国起初没有自由市场经济,代之而行的是 政府控制下的配给制度。虽然黄油、面包或鞋子的正 式价格不算贵,但是只能以食品券和其他票证购买这 类产品。如果以高于政府所订价格出售这类产品,就 会以高利盘剥论处而受重罚。通过推行这类措施,政 策制订者希望将战后很少的产品尽可能公平地分配给 全体人口。 然而,由于定价过低,谁都没有兴趣生产这类产 品。况且,有关厂商常常把存货囤积起来,期待较好 的时机和价格。因此,这个强制推行的配给制度只是 加剧了供应短缺问题,而没有改善局面。 与此同时,以物易物之风大盛。尤其吃得开的是 那些销售尼龙丝袜或美国香烟的人,因为以这些商品 几乎可以交换任何东西。农场主也相对吃香。例如, 为了找他们换回一袋马铃薯,城里人常常把地毯和贵 重家俱拖到农场去。政府的价格管制会有什么结果, 整个配给制度就是典型的例证。一方面是生产停滞而 大量人口不得温饱,另一方面黑市商人却大行其道。 终于扭转这个局面的正是后来的经济部长艾哈德 (Ludwig Erhard,1897—1977)。作为英美两占领区 (Bizone)经济署长,在货币改革实施仅仅六天以后, 他于1984年6月24日雷厉风行地废除价格管制。对这 项措施的政治阻力非常大,各工会甚至宣布总罢工。 然而,这项自由化措施成效显著,不久便众喙息声了 。自此以后,商店里商品充盈,这是人们以前想不到 的。与此同时,产量增长,收入随之提高,以致供应 的产品销行不衰。 尽管在维持价格稳定方面起初有些问题,特别是 在50年代中期朝鲜危机期间,但是艾哈德坚持自由化 路线。从那时开始,西德出现空前的经济增长,人们 常常美其名为经济奇迹。其实,这不是什么奇迹,只 是市场规律的逻辑结果。 我们把这些规律的首次有系统的论述归功于苏格 兰国民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他的最重 要的著作《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出版 于1776年,与签署美国独立宣言是同一年。实际上, 斯密是道德哲学家,可是现在被公认为古典经济学的 奠基人;在他那个时期,经济学尚未成为独立的科学 。他的个性简直像一位神情恍惚的教授。据说他终生 都有自言自语的习惯,有一次人们甚至看见他身穿睡 衣在街上晃荡。在他临终之前,他当着朋友们的面烧 掉了他的全部笔记和手稿,不留给后人任何未完成的 作品。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