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出路咖啡馆

无出路咖啡馆
作者: (美)严歌苓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29.40
折扣购买: 无出路咖啡馆
ISBN: 9787201138565

作者简介

严歌苓 作家,编剧。 1958年生于上海。曾为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战地记者。1988年入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及写作MFA学位。 现旅居柏林。 从《天浴》《少女小渔》到《金陵十三衩》《归来》(《陆犯焉识》)《芳华》,严歌苓的作品被一次次搬上大银幕。她的作品因题材丰富、情节动人、画面感强烈而受到张艺谋、陈凯歌、姜文等诸多大牌导演的青睐。她还参与诸多电影的编剧,如电影《梅兰芳》《危险关系》等均取得不错的票房佳绩,其中《天浴》荣获美国影评人协会奖及台湾电影金马奖大奖。这些使严歌苓成为了大众眼中的“金牌编剧”。 写作上严歌苓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她的《扶桑》被美国《洛彬矶时报》评为年度十大畅销书,《赴宴者》荣获华裔美国图书馆协会授予的“小说金奖”,美国《时代》杂志给予整版介绍,英国BBC广播作为“睡前一本书”整篇朗读。此外《小姨多鹤》也收录于中国影响力的600本书。 严歌苓的人生经历是则传奇。从部队文工团舞蹈演员、战地记者到美国哥伦比亚艺术学院艺术硕士,获得写作MFA学位,再到好莱坞编剧协会会员,现跟丈夫女儿一起旅居德国,过着恬淡的写字生活。 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 《寄居者》《老师好美》《床畔》《妈阁是座城》《补玉山居》《陆犯焉识》《金陵十三钗》《赴宴者》《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雌性的草地》《一个女人的史诗》《无出路咖啡馆》《心理医生在吗》《扶桑》《霜降》《芳华》 中短篇小说自选集 《吴川是个黄女孩》《少女小渔》《天浴》《白蛇》《穗子》 散文集 《波西米亚楼》

内容简介

房间很小,一扇窗也没有,比我寒碜公寓里的 那间浴室还小。一只目光灯被四面白墙反射,光线 过剩。靠近天花板的地方有个长方形口子,室内的 人能否得到足够空气就看它的了。你别想逃,不信 你逃逃看。我像所有嫌疑者一样,对这间八平方米 审讯室的头一个条件反射是:逃跑有多大的成功率 ?就算逃出这扇门,还有门外长长的走廊,然后是 个四通八达的大办公室,在那里你马上会失去东南 西北。即使你走运,找到了出路,你也会在接待室 被截住。接待室是一间明亮宽敞的大厅,公正而森 严,架子摆得很大,挂着星条旗和联邦调查局的徽 记。你最远能逃到那里。再远,大厅门口那个彪形 卫士就会马上翻脸,叫你“站住!举起手来”,他 会拔出手枪,叫你“到墙根那儿去”!然后枪口顶 着你的后脑勺,空闲的那只手便上来搜你的身。那 个场面比较没面子,我就真成了反面人物。 我此刻当然不是正面人物。从天花板上的方形 口子里面的监视器镜头里看,我大概有不少疑点。 镜头中我脸色苍白,缺乏营养和睡眠,心神不宁且 脑筋迟钝,如同大部分刚着陆到这个国度的中国人 。在镜头里我的白色羽绒服、大红围脖、冒 牌“LEVTS”牛仔裤使我大致混得过去。一个超龄留 学生,像大多数亚洲女学生一样,留着最省钱的发 式——披肩长发。不过,你别想轻易混过去,没那 么简单。 我看了看手表,十点半,那么就是十点二十分 。我的表总比正确时间快,是增加紧迫还是虚设从 容,我也搞不清。我在那张坐过杀人、纵火、抢劫 、强奸、贩毒嫌疑者的椅子上坐了下来。这是一张 丑陋的椅子,一坐上去便让你陷入被动和劣势。它 的扶手上包着假皮革,上面有一道道划痕,是那些 窘迫不安的手干的。什么都干得出来的手,坚硬肮 脏的指甲在椅子上刻画,同时使谎言、狡辩不得自 圆其说,这上面或许将添上我的指甲的划痕。我的 手也什么都干得出来:一小时前,在书店里把一本 课堂急用的书塞进了羽绒服的大口袋。我买这件不 合身的羽绒服,就图它有两个巨大的口袋,使我的 书本开销大大减少。我的落网很可能和我在书店的 不良表现有关。 除此之外,我不觉得我有什么破绽。 门开了,进来个男人,一个标致的小伙子,头 发火红,梳成保守、可靠的偏分,脸色新鲜,身上 带着一股得当的科隆香气。他向我伸出手:“对不 起,让你久等了。”他的京腔一点儿调也不跑。我 把手给他握,我的微笑不太好看,有点魂飞魄散。 审讯者的漂亮是个冷不防,他比我认识的所有美国 男人都漂亮,声音纯净,笑起来白牙如光亮那样一 闪。而且他很年轻,最多三十岁。不过,你别忘了 你在哪里。我看不透:是因为他牙齿特别整齐,才 使他的笑容格外健康呢,还是由于一副健康的笑容 ◆《无出路咖啡馆》是作者以自己与丈夫的爱情经历为原型的自传式爱情小说 ◆爱情与物质之间该何从选择?自由与爱情之间又该如何割舍?这一谜题在母亲那一代留下的是刘先生远隔山海的思念。到了留学生“我”这一代,物质、爱情、自由、梦想,谜团似乎愈发纠葛。一面是体面、理性的外交官安德烈,一面是浪漫、自由的艺术青年里昂,“我”该走向何方? ◆只身海外求学,赤贫的“我”,何以艰难地维持自己的体面与自尊?严歌苓以她的细腻与敏感,将捉襟见肘的岁月里那些不为认知的心酸呈现给读者,让我们在感动的同时,看到一个人为了尊严是可以如何强大。 ◆小说不仅勾勒了两代人在“爱”里浮沉的命运,让人唏嘘;动人之处还见于,对移民生存困境、文化夹层中身份归属的缺失等现实的描绘,每读来,那份远在异乡的孤独与贫苦总让人感同身受、心生恻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