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生活/星云大师演讲集

佛教与生活/星云大师演讲集
作者: 星云大师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佛教与生活/星云大师演讲集
ISBN: 9787108052483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佛光山开山宗长,**佛光会世界总会总会长,临济宗第48代传人。一生致力于推广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先后在世界各地创设200余所寺院道场,并在海内外设立16所佛教学院,培养佛门专业人才。此外,为推广社会教育,创办了均头和均一中小学、普门中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美国西来大学、澳大利亚南天大学,创办了《人间福报》、人间卫视等媒体。大师著作等身,很多被翻译成英、德、*、韩、西、葡等多种文字广泛传播。多年来大师奔走于海峡**和世界各地,传递友爱与和平,为社会各界所尊重,2013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内容简介

(二)从造作的人间说到忏悔的人间 每一个人生存在世间,身口意随时都在造业,身 体上的举止动作有善恶的行为;嘴上的说话,有善言 恶语;内心的意念,有善恶的思想。一般而言,这当 中与善业相应者微乎其微,与恶业相应者却比较多。 因此,我们要常常怀着忏悔惭愧的心。 “忏悔”是一个**殊胜的法门,其功德不可思 议。譬如一个学生犯了过错,到训导处认错忏悔后, 他仍然可以成为健全的青年。一个出家人要经常忏悔 ,从忏悔中可以消除往昔所造之恶业。“忏悔”犹如 菩萨的慈悲法水,借此法水,能够洗涤无始以来的罪 愆,获得清净的佛道。 人生在世,虽仅数十寒暑,但是,为了事业,为 了家庭,难免奔波劳累,甚或与人争执计较,不知造 作了多少身口意的善业与恶业。如果能够及时反省忏 悔,则善业增长,恶业消除,仍然不失为堂堂正正的 人。因此,佛经云:“不怕无明起,只怕觉照迟。” 无明烦恼生起现行,只要及时觉悟忏悔,仍然是个清 净善良的人。一个人*怕的不是犯了过失,而是犯了 过失仍不知道悔改。如同陷入错误的泥淖里,若能及 时回头,仍可得救。如果一意孤行,自怨自艾,耽溺 于过失中不肯自拔,则将越陷越深,终于遭到灭顶。 佛教里的《梁皇宝忏》《大悲忏》《八十八佛忏悔文 》等,都是教人常行忏悔;所有罪过,一经忏悔表露 ,如同经过法水洗净,不会再遭遇旁人的责难与遗弃 。 了解了忏悔的意义与功德,我们应该如何忏悔? 除了佛教的布萨、拜愿,有一个在人际问*行得通、 *能够获得**的妙法,就是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 地方都牢牢记着“你是好人,我是坏人”的铭言。一 般人都是处处维护自己,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只 有自己才是好人。曹*曾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 可天下人负我。”可是,一个信仰佛教的人,却须处 处为别人设想,大家都是好人,只有我是坏人。如果 世间上每一个人都能有这种观念,相信这个世界是和 谐的,人我之间**没有争执的事情。举个例子说: 张三把电风扇打开了。李四不喜欢,开口大声说 道:“喂!不要只顾自己吹,想想别人已经感冒了, 赶快关掉!” 张三不服气说:“你自己感冒,站到旁边去!别 人热死了也不能吹吹风吗?” “我为什么要站到旁边去?”李四发火了。 两个人因此争执起来,一个要开,一个要关,吵 得不可收拾。 再举个例子,甲从外面进门,刚坐下,一阵风吹 来,门“砰”一声关上了。乙坐在里边看书,被这突 如其来的声响弄得起烦恼,骂道:“进来也不会随手 关门!” 甲一听,反驳道:“门本来就没关,你怪什么啦 ?我怎么知道会刮风?” 乙不服气,两个人终于冲突起来。 分析上面两个例子。如果张三和李四都能站在对 方的立场想一想,相信两个人*不会起争执的。譬如 张三得知李四感冒,赶快说“对不起”,把电扇往旁 边挪一挪,不就没事了吗? 甲乙两个人的争执,如果在乙发怒时,甲适时地 道一声“对不起”,又有什么争执可起呢? 每个人先承认自己是坏人,凡事都是自己的错, 勇于认错,勤于忏悔,则无明烦恼亦无从生起,人我 相处,自能**,生活即可获得幸福快乐。 (三)从接*的人问说到报恩的人问 社会上一般的人,处处都在争取自己的利益,只 想获得,不能施予。 阎罗王对着两个小鬼说:“让你们到人间投胎做 人,一个一生给别人东西,一个一生从别人那里获得 东西,你们愿意投胎做哪一种人?” 小鬼甲听了,赶快跪下来说道:“阎王老爷,我 要做那个一生从别人处得到东西的人。”小鬼乙选择 当个一生给别人东西的人。 阎罗王抚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 人间做乞丐,可以处处向别人乞讨东西;小鬼乙投胎 富裕人家,时常布施周济别人。” 一般人往往凡事都以自己为前提,只想接*,不 想付出,当然,*遑论报恩了。我们学佛的人,应学 习佛陀的慈悲,以大众的安乐为安乐,有“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对于宇宙世问, 要能知足、感恩,要有“我能给别人什么”的胸怀; 不能自私贪求,只想“别人能给我什么”。因为施者 的境界,比*者*宽大;施者所获得的快乐,比*者 *丰富。唯有分享快乐给人,懂得报恩的人生,才是 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P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