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69.80
折扣价: 44.18
折扣购买: 书卷多情似故人
ISBN: 9787569953619
"钱婉约,江苏苏州人,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院长,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副会长。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长孙女。主要研究中日近代学术交流史、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性转型。 主要著作有:学术专著《内藤湖南的中国学》《近代日本的中国研究》;学术随笔《梅樱短笺》《书声迢递》;学术翻译:石田干之助著《长安之春》、吉川幸次郎著《我的留学记》、内藤湖南等人著《中国访书记》、内藤湖南著《中国史通论》等。 "
\"远方的山:《思亲补读录——走近父亲钱穆》 (节选) 二 我在 1981 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在此两年前,伯父家和我家经过十年农村的洗礼,也已经分别回到苏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全国上下弥补“文革”耽误的时间和造成的损失的大氛围中,我家大概是找回了下放前在苏州工作、生活的感觉吧。父亲回到了原来的中学,母亲换了一所新开设的初中。最近我看了父亲写的一些回忆文章才知道,当年人是回来了,可比起从前还是失落了许多。此为另文,这里不述。 幸运的是,我们钱家第三代,五房十个孙儿孙女,从 1979 年开始,全部陆续考上了 1977 年恢复高考以后的正规大学,其中上了清华、北大的,就有五人,占了一半。 1980 年,分别 30 余年后,由大陆有关方面和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协助,父辈们终于得以在香港与祖父第一次见面。我也因此看到了多张祖父的照片,听到家中长辈正面陈述关于祖父的一些回忆。 那座远方的山,因为阴云的渐渐消散,逐渐清晰起来。 我读的是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祖父知道后,体察到大陆文化风气的变化,非常高兴,即在与父亲的通信中,告知要让我好好用功:“我在小学教书时,全国上下正提倡新文学,轻视古典文献,我独不为摇惑,潜修苦学,幸得小有成就。不谓今日北大开立古典文(献)课程,乃出当局指示,世风之变有如此。读行儿信,我心亦甚为激动,极盼婉约能学有所成,不负我之想望。”“学有所成”令我愧不敢当,而我亦在此氛围中,开始用功学习自己喜欢的中国古典文史方面的知识学问。 那四年,读了祖父的一些书。记得当时北大图书馆里祖父的著作都是民国本或港台本,不多不全且不好借。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文化热潮中,我读了父亲赴港相见时带回来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民族与文化》《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文化学大义》《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文化精神》《论语新解》《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等单行本。这些书对当时的我来说,与其说是学问的引领,不如说是一种关于中国文史知识的积累和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 祖父的书,让我感到与我当时正接受的大学教育是有不同之处的,简单地说,就是其中的历史知识是与文化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书中对于五千年中华文化透辟的理解、圆融的阐释、坚定的信念,对于近代以来政治文化鞭辟入里的针砭,有一种穿越书本直抵人心、撞击你固有精神世界的强大力量。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中国,真是又一个“欧风美雨”“拿来主义”的时代,大学里的学习风气非常浓厚,到处洋溢着打开窗户迎接新鲜空气、走出门去寻找新鲜知识的真诚和执着。我阅读了孔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大小“李杜”,乃至吕叔湘、周振甫、钱锺书等,也曾在大氛围的感染下,今天萨特存在主义,明天柏格森生命哲学,还有弗洛伊德、卡夫卡、汤因比……囫囵吞枣地浏览了不少西方新知的皮毛。在这样的气氛中,也出现了《河殇》等民族虚无主义的声浪。不知是我所学的专业激发了我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还是祖父的书给了我血脉相连、气韵芬芳的精神启示,那时,我感到自己内心是抵触和远离那些虚无主义的激情的,对于高举西洋某某主义旗帜、摇旗呐喊的“有为俊贤”们,也是敬而远之。 那逐渐清晰起来的大山,开始放出光来。熠熠的光辉,照耀的不仅仅是我,还包括一些像我一样在 20 世纪 80 年代较早地阅读了祖父著作的年轻心灵吧。 三 见到祖父是在我大学三年级的暑假。1984 年,我们与祖父在香港中文大学一起生活了一个月。 为庆贺祖父九十寿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特意邀请祖父在内地的家属——儿女四人,即父亲、叔叔、两个姑姑(伯父于前一年不幸病故),孙辈二人,即伯父的长子,时在清华大学读书的堂兄和我,到香港与祖父相聚。这是父辈们第二次在香港与祖父相见,我和堂兄则是第一次见祖父。 7 月 4 日我们到的当晚,台湾祖母到山下车站接我们,祖父在新亚书院会友楼的临时寓所坐等。由于罗湖海关手续的拖延,我们比预计晚到了两个小时。推开家门,祖父正坐在沙发上着急。他说,他一个人在家等得实在心焦,就站起来来回踱步,边走边数,已经在客厅走了三千步了。见我们终于到了,他万分高兴。两个第一次与祖父见面的孙儿孙女,上前做了自我介绍,他眯着视力很弱的双目,对我们左右端详。吃晚饭的时候,他兴致十足,说了许多许多,还不时哈哈大笑起来。这是 30 多年来,第一次三世同堂的团圆饭啊!《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有一句话:“余以穷书生,初意在乡间得衣食温饱,家人和乐团聚,亦于愿足矣。乃不料并此亦难得。”可知,他老人家对骨肉离散的痛楚,感受比我们晚辈深刻得多。 然而,祖父远不是只满足于儿孙绕膝、安享天伦的老人,相聚的那些日子里,他更多的时间是查问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工作情况,时时教导我们为人、治学的道理,几乎每晚都要谈到 12 点以后。记得有不止一次,饭后午睡了,他刚进卧室躺下,忽然又走到屋外,叮嘱我们他刚想起来的事情。看着这些隔阂两岸、30 年前弃养的他的亲生儿女,他是想加倍地、十万倍地补偿关爱和教导吧。另外,他还通过父辈的回答和介绍,了解他多年萦绕在心的故乡的过去和现在,并对大陆来的儿孙投射着自己对故土的关注和期盼。 有几个小细节,或许值得一记: 那个暑假正是洛杉矶奥运会如火如荼之时,会友楼的客厅里有电视机,饭前饭后,大家坐在沙发上,免不了看看赛事,感叹一下输赢。祖父就叹口气说:“你们也像年轻人一样,关心这样的体育比赛?这是西洋人的做法,所有人都只想着争夺金牌,可是,一个比赛就只有一块金牌啊?!我们中国人就不这样,讲究‘不以成败论英雄’,就像下象棋,小到一兵一卒,大到象、士、车、马、炮,都有自己不可代替的作用,这才是中国人的比赛方式。中国的体育是五禽戏,是太极拳。”这让当时的我听了,很感新鲜和启发。 我当时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祖父就问我北大中文系上些什么课,老师叫我们读些什么书,嘱咐我学习中若有问题多多问他。只是我当时年少懵懂,面对严师般的祖父,更紧张得提不出什么像样的问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将下午在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看到“十四经”的事告诉他,问:“只知道有《十三经注疏》,怎么刚才看到有‘十四经’的说法呢?‘十四经’是什么?”他沉默了一会儿,有点生气地说:“这不是问题。中国传统就讲‘十三经’,你不要管现代那些巧立名目的新说法,要好好地老老实实地读中国古人世世代代都读的书。”虽然是个不像样的问题,但从祖父的回答中,我也记取了“老老实实地读中国古人世世代代都读的书”的教诲。 7 月 4 日到 8 月 6 日,三代人共处的一个月,真是既慢又快。血浓于水,亲情是绝对的,而时代造成的客观隔绝,毕竟增加了亲情交融的张力和紧张度。对父辈和我们孙辈来说,长期在自由的家庭氛围中“解放”惯了,突然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犹如严师般的父祖,小学生般地不断接受教训,还有不断的两岸对话和接受批评,委实会觉得庭训时间的难挨。而要填补和弥合两代人这 30 年来观念、意识、情感方式上的鸿沟,这 33 天的相聚,又实在是太短太短! 分别的时间到了,为了避免我们六人一走,祖父一个人在人去楼空的会友楼内落寞伤怀,台湾祖母细心周到,两批人同时离开新亚书院住地,他们先目送我们离开,随后即赶往机场回台湾。 终于走近大山,在领略其巍峨的身躯、庄严的仪态、丰富多彩的植被以外,对于其蕴藏着的博大精深的宝藏,我懂得多少?在离开祖父的岁月里,我需要花费多少的岁月、精力,才能无愧于拥有这样大山般的先祖,无于这一个月的庭训亲炙? \" "1、倾情推荐、良心安利——献给爱读书的你!爱书人士的导读风向标!国学宗师钱穆先生读书方法的传承与示范!身为钱穆先生的长孙女,作者受祖父熏陶,深耕中国传统文化多年,将钱穆先生的读书方法运用在自己的日常阅读、思考和写作中,本书基于此写成。大师的言传身教,作者不吝分享!这些读书方法,对当代学生和青年大有裨益。 2、“祖父教我读经典”——本书收录钱穆先生写给作者的书信,珍贵独家影印件高清呈现!大师谆谆教诲,见字如面!中华文史经典的皇皇巨著,要读哪些书,如何读书?钱穆先生几十年来的治学心得,定能使读者有所受益:国学入门必读书有哪些?古诗和散文要怎么读?读书应该广博涉猎还是有所专精?读中国经典,如何将学识与个人修身和当下社会文化联系起来?…… 3、“钱学”入门指南+导读!如果你是国学爱好者、相关专业学习者,面对《钱穆先生全集》洋洋大观,应当从何读起?作者推荐入门和进阶读物,阐释钱穆基本思想观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读者可从中借鉴一二。 4、感受钱穆“安心之学”。钱穆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安放心灵。而读书的一大功能就是把书中境界化为我们心灵欣赏的境界。这种“安心”思想被运用在作者解读《简·爱》中,提出以古典的爱情打动现代的心灵。在这个被物质、利益,乃至欺骗污染的现代世界里,《简·爱》以古典的名义,再次唤起人们心底那份对于真爱的记忆、执着和追求。启示读者无论身处什么时代和境遇,读优秀作品,至少可以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满足。 5、普及人文通识,传承国学精粹,坚定民族文化信仰!作者以扎实的文史学识和深厚的研学功底,将自身专业研究(古典文献)与兴趣爱好(文学比较)相结合,以细腻的感情和文学性的笔触使学术性知识通俗可感。从而启示当代读者,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责任感。 6、作者选读的作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基调,侧重国学等传统经典,并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中华文化的不同表现有所观照和比较,对发扬传承国学经典有积极意义,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专业性的文学读物。 读钱穆先生著作,体大思精,如沐清辉: 第一部分,钱穆先生国学经典著作推荐。不仅包含《中国历史精神》《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钱穆代表性著作的专业解读,钱穆创办新亚书院的艰辛;还从一个小辈的视角回忆与祖父见面、得其教诲指津的细节,面对一代大家,在学术上如巍峨高山而在生活中如沐春风,描述生动,亲切可感。而从作者父辈一代的著作中,也可看出钱氏一族继承钱穆衣钵,在传承中华文化上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优良家风和治学思想。 读古籍经典,梦回唐宋,只为卿卿一卷诗: 第二部分,中国古籍经典推荐。不仅有诗情画意的《鱼玄机诗》《千家诗》《镜花缘》等文艺作品,也有《海国图志》《盛世危言》等严肃现实主义著作。这些选篇充分体现了作者从钱穆先生习得的治学思想:读书要把学得的知识、道理与自我人生联系起来,关注当下社会文化、人类前途。知行结合,学以致用。 读中日文化的碰撞,在樱花与武士的交错中捕捉良知与理性的光芒: 第三部分,日本汉学文化著作推荐。不论是茶文化,还是夏目漱石的汉诗;不论是内藤湖南一生来中国九次,还是芥川龙之介短暂地游历中国,或是高仓正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留学经历,都可看出从古至今日本文化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鲁迅为什么去仙台?民国时期为什么那么多日本文人游历中国?中日文化的观照和比较,是作者颇有建树的研究领域,而这些著作除相关领域学者少有人知,但它们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对读者来说是比较新颖的。 读澳门、台湾文学,追溯游子的心灵故乡: 第四部分,多种文艺形式作品的推荐。澳门土生葡人文学、台湾乡土文学、传统神话新编、经典著作新解、舞台剧……作者涉猎题材广博、视域广阔。尤其是《巨流河》一书作者齐邦媛于近日去世,她的作品和情怀引起如今很多海峡两岸有着相似经历和境遇的人的共鸣。 怀抱相同民族文化体认的读者,既见故人,读来定会有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感。 7、书卷多情似故人。对于爱书人士来说,每一本好书,都是久别重逢的故人。翻开本书,“故人”们齐聚一册,那些经史典籍的历史训诫,春风化雨;那些诗文传记的意趣盎然,曲尽其妙。如果你是爱书之人,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因为某个词某句话,与作者产生同频共振的感动。求知的心门被叩开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