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暨南大学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39.70
折扣购买: 笔藏一个古村庄
ISBN: 9787566827425
李沪,汕头澄海莲阳人。新华社高级记者。1964从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到1998年退休,一直在新华社当记者。先后任新华社广东分社农村采访室负责人、新华社汕头支社社长、新华社广东分社采编主任(副总编辑)。著有“李沪新闻作品丛书”:《记者的看家本领》《抹不掉的墨痕》《风雨过岭南》。
笔藏一个古村庄 “陇西世家”——上巷村,既不依托雄伟的山川,也 没有瞩目的名胜古迹或历史典故,更未出现叱咤风云的杰 出人物。平平凡凡的它却是唐宋时期建立起来的一个古村 庄,是潮汕平原人情风俗、自然风貌、文化底蕴的一个典 型。也就是说,这个古村落上巷村,放大了就是整个潮汕 平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尚依稀可见上巷村颇具地方特 色的村容村貌。那时,人们在距离几公里地的南峙山眺望 莲阳乡时,清晰可见中部地段沙垄上屹立着一座钢筋水泥 结构的楼房。该楼房建于清朝末年,既是莲阳乡的制高点 ,也是上巷村的标志。天气晴朗时,人们在距离十五六里 的南海边嘹望南峙山,隐约可见山腰一座状为“猛虎下山 ”的宋墓,这是上巷村的开村鼻祖李氏乐天公的陵墓。 古上巷村除了东边靠近沙垄外,贯穿村子南北的沙垄 也把村子分为东畔和西畔。村边是苦旱苦潦的水稻田,稻 田中河涌、沟渠纵横,水塘、水凼星罗棋布。周边邻村屋 瓦相连,鸡犬之声相闻。绕村共有八口鱼塘,每口塘水面 三亩左右,养殖鲢、鳙、鲩、鲮、鲻鱼等。塘边长着以榕 树为主的乔木。岭南地区夏秋之间台风、暴雨多,榕树、 鱼塘被认为是能挡风蓄水的宝物。此外,环村还广种绿竹 、朴枳、苦栋、刺桐、木棉、凤凰木和荔枝、龙眼、阳桃 、黄皮等亚热带作物和成片的蔗园、蕉林,明清古建筑民 宅掩映在绿荫中,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古上巷村先民历尽千辛万苦,为子孙后代创建了一个 安居乐业的村庄。在构建村庄和选择地址时,不知经过多 少位族长,走过多少地方,集思广益,测方位、定坐标, 周密考虑,规划实施,不断调整布局,增添设备,才形成 古上巷村的雏形。 尚未同周边村庄连接之前,古上巷村像北方的村寨一 样,环村建筑着围墙,布局九个碉堡式的二层更楼(闸门 ),那时社会治安混乱,盗贼多,倭寇也经常上岸烧杀掳 掠。后来,村民以村为单位,与周边村庄联防,以保护农 家生命财产安全。别说小偷小摸,上岸打家劫舍的倭寇也 惧怕三分。一经发现敌情,更夫敲锣打鼓吹号角,把更楼 关闭,村民一呼百应,提着土枪、大刀、棍棒、锄头赶到 现场,强盗、土匪插翅难飞。假若倭寇来了,村民便放信 号,周边四乡八里武装群众汇集起来,把倭寇团团围住, 痛打“落水狗”。这样,村庄治安秩序井然,年年保安全 ,岁岁保平安。 更楼是更夫夜里休息的场所,更夫由村里的壮丁轮流 担当。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巡夜的更夫按时敲响木鱼, 远远近近响起一阵阵笃笃笃的响声。更夫的责任心强,农 忙季节,更声催促着村民起早摸黑安排农事活动。夜里, 倘若发现谁家有个伤老病残,更夫会及时赶往救助,解决 村民遇到的困难。 上巷村西畔中部有一条全村最长、人口最多的古巷, 叫更棚巷。巷口有一座古更棚(更楼的功能),是用木头 、木板搭建起来的,四方形,状如亭阁,棚面十多平方米 ,离地半尺高。两边是鱼塘,榕树蔽天。这是村里保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