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座城/遇见

成都这座城/遇见
作者: 编者:藏羚羊旅行指南编辑部|责编:黄雯雯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5.30
折扣购买: 成都这座城/遇见
ISBN: 9787200152197

作者简介

藏羚羊旅行指南编辑部成立于2000年7月,是国内为数很少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踩线的旅游指南创作团队。2014年与台湾墨刻出版全面合作,拥有更多、更丰富的出版资源。“藏羚羊”旅游指南图书推出以来,已累计出版100种以上。团队拥有非常强的市场意识和比较高的工作效率,是国内优秀的旅游图书创作团队之一。其作品被称为中国自助旅行者的“圣经”,深受广大旅行者的喜爱。

内容简介

文翁石室 蜀地人文故里,官府办学先河 文庙前街西段马路的北侧,一座朱红色的四柱挑檐大 门非常醒目,这里就如同北京的国子监,虽不是国之学 府,但对于四川,这里却是蜀地文化的诞生之地。 这里的故事就从这块高悬在挑檐下的文翁石室牌匾说 起。办学兴教在申国历史上通常是改变一地一代的盛举, 文学盛行通常也是一个时代最值得颂扬的事情,也许是希 望后人牢记这段历史吧,眼前的文翁石室院现在是一所中 学,并且这所学校有着历史久远的“身世”。两千年前汉 代的蜀郡太守文翁,在任期间倍感蜀地路之艰险、地之闭 塞,为了更好地推广国之政策,他以政府之力创建了“官 学”,用石头修建的校舍被称作石室,又被叫作玉堂,它 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官府办学的先河,石室曾作为官学的范 本被帝王赞赏并加以推广。石室人才辈出,这里也成为西 南各省中的教育重地,西汉司马相如曾在这里求学,历时 八年刻成的儒家十三经碑曾是院内文宝。明朝末年张献忠 入川,石室被彻底焚毁,之后的石室历经百年得以重生, 最终成为淹没在繁华蓉城中的寂静校园。 如果说“石室”的诞生仅仅是一所古老学校的横空出 世,那似乎也不足以让后人大加赞颂,古校在创立之初推 崇的自由学风,让青年学子能够“集百家之所长”,最终 再耕耘播种,为成就蜀地的文学风气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走进挑檐下的大门,眼前是一片充满现代气息的校 园,笔直的大道把校园划分成两大部分,右侧是一片体育 场,倒是左侧极具汉代风格的教学楼很有观赏性,清晨的 阳光把建筑照亮,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当真正站在楼前观望时,一股自由的气息便扑面而 来,一阵笑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几个活泼的少男少女正在 校园的操场边摆着各种姿势,不停地拍照。当她们从身边 走过,并招呼着说“到我们的校友郭沫若先生那边照相 去”时,循着她们的背影,我看到教学楼前一尊郭沫若的 雕像屹立在花坛间。 “文翁化属,永铸辉煌”,回头看见体育场看台屏幕 上的八个红色大字。从干百年前的学府,到如今的学校, 时光荏苒,初心未变,令人心生敬佩! 李家钰故居 男儿持剑出乡关,不灭倭寇誓不还 李家钰故居位于文翁石室斜对面的小巷里,这幢两层 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青砖墙、木地板、白屋顶,半圈环 廊让建筑显得宽敞,在炎热的天气里走进这里会感到凉 爽。 几年前我曾有机会拜访过这里,记得那时是为了拍摄 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名人故居,于是在朋友的带领下参观 过这座故居建筑。当时辗转找到这里,我第一眼感觉这座 建筑的外观与南京长江路上那些低调的民国建筑非常相 似,它的主人曾经是国民革命军第36集团军司令李家钰。 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川军是一支不能够被忽视的力量,他 们打着绑腿、穿着草鞋、挑着扁担、背着大刀,拿着古旧 的武器,身影遍布了各个战区。350万出川抗战的川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