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婚姻

谁动了我的婚姻
作者: 李秀华
出版社: 厦门大学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40
折扣购买: 谁动了我的婚姻
ISBN: 9787561550434

作者简介

李秀华,女,山东人,扬州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婚姻家庭法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婚姻家庭继承法、诊所法律教育、性别与法律等领域的教学和实务研究,是中国高校首家婚姻家庭活动诊所负责人,是北京高朋律师事务所扬州分所婚姻家庭法务中心主任、婚姻律师。2008年与2009年到香港大学社工系、香港浸会大学社工系、香港树仁大学法商系及澳门大学讲学与交流,出访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芬兰等国家。 现任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委,香港大学名誉教授;是中国政府与加拿大政府推进妇女法项目实施高级骨干教师,多项国际社会与国内反家庭暴力与妇女权益保障项目培训教师。曾被评为省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省级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工作者、省级优秀教师,中国法学研究会诊所教育委员会优秀诊所教师,江苏省法律援助优秀指导老师。

内容简介

在一个金秋的夜晚,月光透进弥漫着淡淡香水味 的咖啡屋。在有着温柔而高贵情调的咖啡屋,45岁的 菊显得优雅、尊贵而惬意。5年前,菊就是在这里与 大自己7岁的男人觉邂逅的。初遇的美丽让菊窒息。 觉刚喝完咖啡趴在桌上查阅一本历史书。一个中年女 人走过来,坐在觉身边的座位。觉无意间发现中年女 人将鞋脱掉,两只脚交织在一起慢慢摇动,像少女一 样微笑,一双精致绣花的高跟鞋静立在地上,好像有 许多故事等待她。觉的心略略震撼,并放肆地打量菊 ,借故和菊说话,请菊喝了咖啡,并巧妙地得到了菊 的电话号码与QQ号。晚上,觉在QQ上送给菊一张微笑 的图片,并说:“你真的很特别。”菊大笑,并给觉 一个大胆回复:“你是我欣赏的男人,有魄力、有情 调!”他们约好每周六在咖啡屋见面。从此菊养成了 每周六晚上喝咖啡的习惯。有时即使喝一杯白水,菊 也要雷打不动地按时来到这个暧昧空间,感受一种气 息。菊说这一天变成了初恋日,她有初恋的感觉,羞 涩、紧张而美丽,这种感觉早已久违。每到这一天, 菊形容自己突然变为中年少女,整个身心洋溢着青春 气息。有一天咖啡屋外面下了雨,淅淅沥沥的雨声引 发了菊的想象。菊主动吻了觉。觉暗示如果菊愿意, 他们可以做更亲密的事,但菊坚持拒绝了。其实菊有 几个不同的亚偷情对象,觉是她最欣赏的亚偷情对象 。“每一个亚偷情对象会带给你不同的文化视角、不 同的人生感情与情感放纵,我会有所区分。”菊在单 位里是一个很严谨、严肃甚至有点乏味的女人。日复 一日地工作,菊完全被那些刻板的程序羁绊,完全没 有了表情与心情,更谈不上所谓的情调。菊否认自己 是放荡或开放的女人。在这座灯红酒绿、人海苍茫的 大都市里,菊强调以独特的方式享受人生与情感变化 的快乐特别重要。菊下了班,就会摘下面具,笑容是 那么灿烂。菊说:“这才是真正的我。自由、真实、 美丽而适度。我与他们约定,只在咖啡屋见面,出了 咖啡屋,我们便成为陌生人。偶尔在网络里联系一下 。当然我会在网络上胡侃神聊,有时可能会网络做爱 ,这是潜意识里人的某种疯狂吧。”菊说咖啡屋成为 她与觉等异性纠结与暧昧的天堂,除了做爱,如果对 方冲动想抱着或想吻,什么也不说,静静做就可以了 ,但仅此而已,前边的风景不再涉猎。菊自言自语说 :“我们这能算偷情吗?”菊微笑着,一点都不邪恶 ,甚至有些单纯。菊说:“我享受这种感觉、珍惜每 一段情意绵长的无性外遇,可以抱着,吻着,甚至半 裸在一起。欣赏对方,与性无关。没有人们想象的那 么脏。我们也不会有罪恶感。因为这样,我们都能做 到随时轻松而华丽地转身回家。”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社会难的不是偷情,而是在 能偷情的情况下却保持不偷的境界一一亚偷情者几乎 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们发生的仅是“无性外遇”。 偷情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古老且充满贬义的词语,主 要是指已婚者婚外有新欢,并与之发生性关系。亚偷 情是随着中国熟人社会解体、陌生人社会开始构建、 情感暧昧文化兴起而浮出的一种特别感情。亚偷情双 方发乎情而止于性,不简单地属于柏拉图式的精神出 轨。在一个崇尚物质多于精神的时代,和亚偷情者过 多讨论精神层面的话题,本身是一种奢侈的暧昧。沉 浸在情感暖昧文化中,许多人不自觉地成为亚偷情疑 似者。有人认为,所谓酒吧、茶社、办公室,甚至另 一座城市,这些风景“别处”是亚偷情潮起潮落的地 方。与真正的出轨者相比,亚偷情者没有特别强烈的 道德焦虑感,但仍存在现实情感的冲突与矛盾感。 私房话 有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在人们对性概念的 理解中,两个人身体的接触是最典型的性内容,想象 发生的性行为虽属性范畴,但与自慰在同一个层次上 ,即人们不会因为在网络上与其他人发生“网上激情 ”而被认为是偷情。心理专家李子勋认为:“更多的 偷情产生于一种博爱的心怀,偷情里夹杂着一种珍惜 、怜爱、欣赏的意味。”当一个人的情爱真正丰富成 长起来时,他渴望有能力爱天下所有人或接受所有人 的爱,这是爱的无畏。但“博爱是人性的优点,也是 人性的弱点”。《新世纪周刊》联合新浪网做的专项 调查显示,64.42%的女性和74.67%的男性承认,在 周围朋友、同事的身上看到过亚偷情的“婚外密友” ;83.19%的女性和84.44%的男性承认婚姻之外有亲 密异性朋友;68.83%的女性和60.44%的男性表示, 自己与婚外密友之间的状态是“无话不谈,包括隐私 话题,但没有发生过性关系”。很多人希望保持着彼 此依恋、又不“越轨”的暧昧关系。调查表明,庞大 的“亚偷情”部落正在形成并有扩大的趋势。 在传统文化与男权文化的渗透下,女性更容易陷 入道德与文化的焦虑与困境中。笔者在个案咨询与调 查中发现,有些人称自己只是对方的灵魂伴侣,并不 涉及性。与真正的偷情者相比,亚偷情者尽管不必背 负道德重压,但难以逃离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与冲突 。内心的矛盾和焦虑,驱使亚偷情者必然要寻找释压 路径。亚偷情者的道德焦虑可以在中国“性”革命的 背景下得到很好的解释。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一些 人的感情轨迹正是经历了从亚偷情到偷情再到分裂对 方婚姻,是有规律可循的。因为离婚风险太大,结婚 成本又太高,即使横下心离婚再披婚纱,结果又怎样 呢?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离婚再婚人士感觉生 活得不幸福。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