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作者: 余戈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6.23
折扣购买: 1944--松山战役笔记(增订本)
ISBN: 9787108051851

作者简介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副主编,发表散文随笔、文化评论、报告文学类作品百余篇。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偏爱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

内容简介

直到今天,国内知道松山战役的人仍然不多,来 过这个偏远地方的人更属寥寥,也因此万幸地保留下 了中国抗日战争最完整的战场遗址,供了解那段民族 历史的少数人一次次前往凭吊。松山战役,可能是在 中国最无名的地方发生的最有名的战争。 关于松山战役,日本方面的撰述比国内多得多, 虽然这场战争中他们只活下来十几个亲历者(包括战 俘和逃出者),但几乎每个人都留下了回忆录;作家 、研究者的作品更多。而其战后为祭奠死者来过这里 的人,也比来自国内其他省份的国人多,虽然这地方 是云南这个旅游大省的一部分。 这些年,日本首相和阁僚参拜靖国神社,中国政 府每次均例行抗议,已经成为规律。但是,转换一下 思维,为什么我们没有类似的仪式让他们感到压力? 其实,靖国神社建在日本,拜与不拜都在他们:在位 不拜下台拜;白天不拜晚上拜;官员不拜老百姓拜; 行动上不拜心里拜;近处不拜远距离遥拜。他们能跑 几万里路来到中国滇西拜,谁能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 活动?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我们也认真地拜点什么 ,再不要干那些挖碑掘墓而后重建、急用时拜不用时 撂荒的事情。因为归根到底,两个民族在信仰上的较 量,是靠每个人在心里使暗劲的。看着别人的虔诚笃 定而急眼,其实已经面临危机了。2014年3月,经第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国政府分别将9 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 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当那段历史翻过70年之后,这姗姗来迟的亡羊补牢之 举,无疑是令国人深感欣慰的事。 所幸,在国内,关于松山已有种种传奇。 传奇一: 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走滇缅公路经过松山的司机 们到这里都屏息静气,当地人都传说每当黄昏或者阴 雨天,仍然能听见山谷里传来厮杀声枪炮声。这表明 ,那段悲壮往事已渐渐被后来人在心里做某种“神化 ”叙事,从中也可感到这座山在人们心中越来越重的 分量。 滇西保山市“金水阁”酒店老板杨建明,小时候 常听老人和老司机们讲述松山的故事,民间口述的历 史激发了他的兴趣,每次路过松山,他都停下车,在 路边静坐片刻,为阵亡将士点一支烟。十余年后,杨 建明做生意成功,他寻找到100名活着的滇西抗战老 兵,资助他们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费。从2004年至 2007年,共捐助30多万元。 后来,在作家方军的宣传联络下,北京的一些青 年知道了滇西远征军老兵的情况,在网上建立了一个 “互助抗日老兵论坛”,网友们认养了百余名仍生活 在龙陵、腾冲的远征军老兵,每人每月捐助50元。如 今,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组织已经有了全国性网络, 无数热心志愿者正在为风烛残年的抗战老兵奉上最后 的人文关怀。 传奇二: 1996年4月,云南保山市地方史志学者陈祖棵正 在腾冲国殇墓园拓碑,双手黑黑。这天,忽然来了一 群日本游客,都是七八十岁的样子,有一个脸上有一 道很长的疤痕,有一个是瘸腿。这些日本老头进了墓 园后,来到大门口西侧的“倭冢”前,这是昔日腾冲 百姓出于人道为收殓日军军官尸骨而修筑的墓地。他 们上香拜祭,完毕后就要离去。 冷眼静观多时的陈祖棵,已猜到了这些人的身份 ,于是大喝一声:“站住!”日本老头们很惊讶,陈 示意翻译:“你们是当年侵略腾冲的日军吧,来到国 殇墓园为什么不拜英雄!” 几个日本老兵商量几句后,显得很无奈,只好排 成一队,向抗日英雄三鞠躬。事后得知,这些日本游 客正是当年占领腾冲邻县龙陵的日军士兵。那个脸上 有疤痕的,是当年曾被当地人称作“疤脸伍长”的凶 残之徒。 传奇三: 2005年7月,在中国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60周 年之际,原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参谋长成刚将军的 儿子、旅居美国的成彦邦先生一行回国来到松山。他 们在松山一路捡拾地上的小石块,都用签字笔工工整 整地标出腊勐、大垭口、子高地、滚龙坡、长岭岗等 地名。返程回国登机时,装着石头的行李超重了19公 斤,而每公斤需增加15元费用。陪同的人为此咋舌, 成彦邦的夫人陈紫薇女士却笑道:“值得!这些石头 十分珍贵,价值无法计量。” 据了解,成彦邦是要将这些在炮火多次翻犁下顽 强生存下来的小石块带回美国,在自己主持的中国抗 日战争讲座上以松山石作实证,宣传松山战役的艰苦 卓绝和惨烈悲壮,让每一块松山石敲起警钟,让华界 同胞不忘国耻,弘扬全民团结举国一致的抗日战争精 神,为中华振兴贡献力量…… P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