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回忆

北大回忆
作者: 张曼菱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30.70
折扣购买: 北大回忆
ISBN: 9787807680079

作者简介

张曼菱,女,汉族。云南昆明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赴盈江县平原区插队务农,后历任昆明医学院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员,天津作家协会理事,海南作家协会理事,海南曼菱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独立制片人和导演,职业作家,文学创作二级。1 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内容简介

梦中常看见五院,院墙上的爬山虎散发着盛夏馥 郁。初来乍到的 我们,站在小草地上,聆听中文系副主任费振刚训话 : “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 费老师的话没错。中文系历来培养的是学者和教 学者。在我们此 前和此后,出来的人才,基本如此。 而当时,这话令我们每个人都震了一下。 站在这里的这批学子,很多人都正做着“作家梦 ”。 在77、78级学生进校期间,中国文学出现了大潮 。一批描写“右 派”和“知青”命运的作品成为主流,成为人们反思 “文革”的教科 书。文学,承载着苏醒的精神与反省的力量,迅猛地 覆盖社会,使得 中国社会的开放改革,及时地获得了新生意识形态的 支持。 在我们“文学78”这个班,以及“文学77”,实 际上都是以“发 表率”来论英雄的。 当时,我们班比“文学77”差得太远了。他们的 “发表人次” 高达三百多。刚入学,他们就有“五大才女”,记得 是:黄蓓佳、王 小平、李志红、查建英等。 黄蓓佳已经出了短篇小说集。她衣饰妍美,时而 佩小首饰,烫 发,风韵温婉,在我们这两届素衣女生中,很炫目。 中秋节,她与袁 行霈老师出现在央视的赏月节目中,可谓风流占尽。 现在活跃着的“小查”,当年头发扎成双丫,高 个儿,天真样。 而门头沟煤矿来的作家陈建功,一派成熟,群雄之首 。 一个“五四文学社”,77、78级是主力。 中文系迎新晚会后,系里的人“名副其实”地认 识了我。 因为在晚会上我登台唱云南民歌:《绣荷包》、 《小河淌水》。同学 伯陶为我胡琴伴奏。在那个朴素的带着拘泥的晚会上 ,尚且陌生的人 群中,我的乡野之音引发了一阵掌声。 早上两节课完,跑进图书馆,已是到处满员。我 叹口气,拎着书包 正要走,一位男生抬起头来:“我让你,我有课。” 他站起来收东西。 走时他扔下一句话:“你的民歌唱得真好!” 那天,五四文学社的社长李志红来宿舍找我,我 很高兴。可原来 她是来请我去“唱堂会”的。五四文学社的茶话会安 排节目,我就到 那里给人家唱民歌去。 写作还没有找到路子,唱歌倒唱出名气来了。 有一天下午,我回到宿舍,见到一位高大和悦的 男生正在与舍友 悦和俐莎聊天。我一进去,她们就说:“人家学生会 主席登门来请你 去唱歌呢。” 来人彬彬有礼地站了起来说:“我是孟晓苏。” 多年后,我们曾经在海南相遇。孟晓苏告诉我, 他正在运行“股 份制改革”。北大的学生会主席,往往有从政的前景 。 我在乡下当知青“野学”时,读过一点美学的书 ,如车尔尼雪夫 斯基的《生活与美学》一类。一进五院,我就去找“ 美学教研室”, 楼上楼下跑遍了,找不到。 我即兴写就一篇《哀高丘之无女——中国的美学 到哪里去 了?》,交给“文艺理论”课的闵开德老师,我那气 势好像就是声 讨他一样。 闵老师把我这篇东西拿给中文系书记吕良,吕良 看后说了一句: “张曼菱,罗曼蒂克!”他是与我的“唱歌”结合起 来看的。这话传 出来,人们可以感到,一个宽和的时代开始了。 在五四文学社的刊物《未名湖》第一期,我有一 首诗发表。大意 是讲,一个青年即将被捕,他遥望着女友的窗口告别 。没有人知道, 这是我的亲身感受,也是我当年在那种情境中写就的 。 那一期《未名湖》,我们是骑着自行车出学校去 卖的。每人一搁, 绑在自行车后座上面。 走的时候,系里专门叮嘱:“如果被北京市公安 局带走,不要反 抗,也别吵架,到那里就静静地等着,学校会来领你 们。”有人还带 上了英语单词本,准备到公安局去“背单词”。 金秋时节的北京,黄爽爽的秋叶铺满林荫大道, 配着琉璃瓦、红 墙、白塔,显出华丽高贵的气派。 仰头,可见秋树删繁就简,天空澄澈。 这么干净利落的换节景色,我的家乡没有。昆明 “四季无寒暑”, 气质混沌温和。 那次去大街上卖刊物,没有什么人来抓我们。我 们都戴着“北京 大学”的校徽,人们见了油然起敬。 沿街叫卖“非正式刊物”的这番经历,学校的这 种交代,让我们 领略到了“北大学生”的特殊身份:我们是有些自由 的,我们的自由 是受保护的。我们得创造一些新鲜的东西来,超前于 这个社会,回报 于我们的身份。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