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也可以没有烦恼--鞠萍姐姐和陈群博士对话家庭教育

成长也可以没有烦恼--鞠萍姐姐和陈群博士对话家庭教育
作者: 鞠萍//陈群
出版社: 安徽少儿
原售价: 24.00
折扣价: 15.60
折扣购买: 成长也可以没有烦恼--鞠萍姐姐和陈群博士对话家庭教育
ISBN: 9787539750989

作者简介

陈群,一位成功的妈妈。女儿于2010年以高分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咨询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儿童报现代家庭教育》周报执行主编、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学校危机管理”共同研究员。已经出版《幼儿园危机管理实务》、《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等著作。 鞠萍姐姐是中央电视台著名少儿节目主持人、高级编辑,1966年生于北京,先后主持了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七巧板》《大风车》等,因为熟悉儿童心理、热爱儿童教育事业,多次捧得“金话筒”奖“开拓奖”等,出版《萍聚》等书。“鞠萍姐姐”的形象随着她主持的少儿节目深入千家万户,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扬。目前,鞠萍姐姐是央视名牌栏目《大风车》的执行制片人。

内容简介

家是安全的 ☆家能带来安全感。家的安全能让人完全放松,回归一个本真的 自我。 ☆在这个安全的港湾,人的身心是舒展的,任何表达都是坦率的、 真诚的。 ☆家长不要因为追逐所谓的“成功”,让亲子之间的关系带上了功 利色彩,让亲情变得淡漠,让孩子面对的是一次次的“失败”和由此带 来的“爱的剥夺”。爱的剥夺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鞠萍姐姐 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爱的剥夺”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作为家长,在家这个安全环境里,要给孩子安全的心理体验,家 长的行为决定了“家”给予孩子的安全度大小。父母之间的矛盾与 激烈争吵,会让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使得家长的心态变得焦虑和急功近利,如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外在的行为表现等。家长更多的是向孩子要 成长的“结果”,而无法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分享其成长过程中的快 乐。家长心目中追逐的“成功”标准,常常让亲子之间的关系带上了功 利色彩,让亲情变得淡漠,让孩子面对的是一次次的“失败”和由此带来 的“爱的剥夺”。孩子需要在父母的关爱下成长,爱的剥夺会让孩子缺乏 安全感。 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如何给孩子安全感,首先要明确几个要点。 第一,你不是学校的老师,你是父亲或者母亲,你对孩子成长的引导是 综合的;第二,孩子各有不同,孩子的遗传素质_、能力、性格、特点都是 不同的。但无论孩子是出类拔萃还是默默无闻,无论孩子是丑还是美, 他都是你的孩子,千万不能有嫌弃之意;第三,家长要做到情绪自控, 并用积极的情绪去关爱孩子、感染孩子。当孩子受到挫折、委屈的时 候,家长给予他的不是责骂,而是理解,听其倾诉;当孩子获得成功的 时候,家长给予他的不是过度夸奖或更高的要求,而是要表达出自己 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仔细听孩子的诉说,帮助孩子把握好以后进 取的方向;当孩子压力过大,需要一个空间去发泄的时候,家长可以选 择暂时避开,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心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在家庭中, 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无条件的支持,不要把奖励和成绩挂钩。正 是父母的行为决定了“家”给予孩子的安全度。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会让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那就是父母之 间的矛盾与激烈争吵。这种状况若已成为家常便饭,由此带来的“内 疚”与“惊慌”会成为孩子早年情感生活的一个阴影,甚至导致孩子出 现心理问题。有的孩子会将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觉 得就是因为自己不听话才使得父母不高兴;有的孩子常常会在父母 “离婚”的吼叫声中,觉得自己被遗弃了,担心自己会成为无依无靠的 人。 做父母不仅要有感情,也要有理性。当夫妻双方出现问题的时候, 在沟通处理时,不要把孩子当成撒气的对象或把孩子当成筹码。成人 之间的问题要避开孩子,私下解决;即便是无法再共同生活下去,也要 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让孩子知道造成这一事实并不是他的过错, 父母仍然很爱他,让孩子感受到家是安全的。 给孩子家的安全感,要摈弃“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做法。 对孩子而言,当学习成绩成为家庭教育的晴雨表时,“家”也就 无安全可言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 位,是推动父母实施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原动力。被奉为家教法宝的“棍 棒底下出孝子”,虽然已被现代的教育理论批驳为无效的打骂教育, 但在广大父母的意识和行动中,依然是备受称赞的。 上世纪70年代,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学习和考试压力由学校延 伸到了家庭。家长在家里和孩子说得最多的是学习,提要求最多的还 是学习。学习好的孩子常常能够获得家长的称赞与关心.,而学习差的 孩子常常被指责、冷落。因此学习成绩让孩子倍感压力的事情时有发 生。 我的一位博士同学李伟曾经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情: 五年级的一次班会课,主题是“和烦恼说‘Bye-Bye’”。孩 子们把自己的烦恼写在一张纸上,并折成了纸飞机。老师在 课上介绍了一些告别烦恼的方法,然后告诉同学们,如果觉 得自己可以告别烦恼的就把纸飞机飞出去。坐在我旁边的一 个小男孩,似乎对老师的话没什么兴趣,一直在手里摆弄着 纸飞机。我问他:“你写的是什么烦恼?我可以看看吗?”他拒 绝我:“没用的,我的烦恼没有办法解决。”他说话的时候有些 忧郁。我又试了一下,他还是在那里摇头:“没有用,没有人可 以解决。”这更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小孩子会有什么样的烦 恼,会让他这样无奈?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