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和尚的故事--玄奘和鉴真/发现中国

两个和尚的故事--玄奘和鉴真/发现中国
作者: 黄珅//杨晓波
出版社: 上海古籍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两个和尚的故事--玄奘和鉴真/发现中国
ISBN: 9787532556090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第四章 所向无敌的中国法师 一、来自小乘佛教的挑战 唐贞观十四年(640年),玄奘返回那烂陀寺,准备与戒贤法师辞别, 回中土大唐。 经过几年的游学生涯,玄奘的佛学造诣日益精进,通晓五十部经书, 而且做到了融会贯通。戒贤法师考察之后,对玄奘深表赞赏,并要求玄奘 为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等比较深奥难解的佛经。当时 有个高僧,名狮子光(只要看这个名字,就可以知道他是多么自大和狂妄 ),正在那烂陀寺开讲大乘空宗的经典《中论》和《百论》,攻击戒贤法 师及《瑜伽师地论》学说。玄奘与狮子光展开几次辩论,狮子光节节败退 。玄奘又用梵文作《会宗论》三千颂。所谓“会宗”,就是融会贯通瑜伽 、中观两派的意思。戒贤非常欣赏,将此论刻书发行,广为流传,读者无 不称好。狮子光丢了脸面,十分羞愧,离开那烂陀寺,到菩提寺居住,但 仍不甘心,又去找东印度一个名叫旃陀罗僧诃的同学,前来辩难。谁知那 人来了以后,竟然被玄奘的成名唬住了,不敢说一句话。玄奘声誉,由此 愈发隆盛。 玄奘在印度期间,戒日王的声望如日中天,威震全印度。就在玄奘在 那烂陀寺筹划回国的时候,戒日王的一封书信到了。原来在戒日王亲征恭 御陀国时,途中经过信奉小乘佛教的乌荼国,该国僧侣当着他的面讥刺崇 尚大乘佛教的那烂陀寺为“空华外道”。佛教主张佛法就在心中,不向外 求,而认为其他宗教和思想都属心外求法,统称为外道。那些小乘教徒认 为:那烂陀寺尽管名声很大,实际上徒有外表,已经背离了佛教教义,和 其他宗教教派没什么不同。这对那烂陀寺和大乘佛教来说,无疑是极大的 污蔑。 先前有位南印度三代帝王的灌顶师(印度古代国王继位时,国师以象 征四海之水,浇在国王道头顶上,表示祝福,称为灌顶),名叫般若也多 法师,深明小乘佛教教义,作了一部《破大乘论》。乌荼国僧侣将此书呈 送戒日王,傲慢地说:对其中任何一个字,大乘教徒都不可能提出非议。 并且公然提出挑战,要求戒日王组织大乘佛教高僧与他们进行一场辩论。 戒日王写信给戒贤,请他派寺中四位大德高僧,去乌荼国进行辩论。戒贤 法师召集众僧商议此事,慑于般若氇多的名声,众僧都有为难之色,不敢 赴会。但这事关系到大乘佛教的兴亡和那烂陀寺的声望,决不能逃避。此 时的玄奘已将自己看作那烂陀寺中的一员,于是挺身而出,表示:“小乘 诸部的典籍,我都已经学遍,十分熟悉,他们想破大乘教义,决不可能。 我虽然学识浅薄,但一定能对付他们,诸位大德不必担忧。”众人这才转 忧为喜。 恰巧这时又收到戒日王辩论之事要延缓的来信。玄奘正好利用这段时 间认真研读了般若氇多法师的《破大乘论》。有个顺世外道,因和玄奘辩 论失败,成了他的奴仆。玄奘不耻下问,向他请教有关义理,终于发现了 般若氇多法师论著中的破绽,于是着手撰写了长达一千六百颂的《破恶见 论》,对般若包多的小乘教义进行缜密的批驳。《破恶见论》完稿后,戒 贤法师与那烂陀寺众多高僧无不交口称赞。与小乘佛教的论辩,还没开始 就已经可以预见胜负结果了。能够与印度佛学界最顶尖的人物进行思想交 锋,且得到佛教中心的大德高僧的一致肯定,说明玄奘的佛学造诣已经达 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即使与戒贤法师相比,也不遑多让了。 玄奘开始整理行装,准备归国。寺中的高僧闻讯,纷纷对玄奘加以劝 阻。他们认为印度是佛的故乡,希望玄奘能留在这里。唯独戒贤法师的看 法不同。早在几年前,当玄奘提出离开那烂陀寺去各地游学的时候,戒贤 法师就已委婉地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玄奘在学习《瑜伽师地论》精义 之后,已经不需要再穷究其他经典;人生无常,譬如朝露,对玄奘来说, 最重要的是抓紧时间回国传经布道,将宝贵的时间用于佛法的传播。现在 玄奘提出回国,戒贤法师自然非常赞同。 面对那些热情劝阻他回国的高僧,玄奘坚定地表示:自己来到印度, 目的就是为普度众生而求法,现在得到戒贤法师亲自传授《瑜伽师地论》 ,解决了诸多疑义,又在各地游历中进一步得到提高,已经大有收获,应 该尽快返回中国,翻译经文,使广大佛徒分享自己学习的成果,因此不敢 在此多作逗留。戒贤法师马上表示,这正是菩萨的旨意,也是他本人对玄 奘的期望。他要求寺内的僧众不要再劝留玄奘,让他安心作回国的准备。 兼济天下,正是大乘佛教与独善其身的小乘佛教的区别,戒贤法师与玄奘 的选择,无愧于大乘高僧的称号。 二、促成中印首次邦交 就在玄奘准备回国之时,迦摩缕波国(在今印度阿萨姆邦的西部)国 王鸠摩罗王的书信不期而至。鸠摩罗王在当时印度的威望,仅次于戒日王 ,而且也非常敬重学问精湛的佛教大师。他听说那烂陀寺有一位外来的高 僧,学识渊博、德行纯厚,顿生仰慕之心,邀请玄奘和他见面。两人会面 后,交谈卜分融洽。玄奘向鸠摩罗王介绍了中土大唐的一些情况,尤其是 大唐君主的功德,让鸠摩罗王神往不已。几年之后,唐朝的使者出使印度 时,鸠摩罗王就主动贡献奇珍异宝和印度地图,并请求大唐皇帝赏赐他老 子像和《道德经》。 戒日王亲征恭御陀国归来,听到玄奘正在迦摩缕波国,非常震怒,立 刻要求鸠摩罗王将玄奘送回。鸠摩罗王调集两万象军、三万艘船,护送玄 奘到恒河北岸,然后要求戒日王亲自渡河迎接玄奘。当晚深夜一更时分: 只见河中燃起数千支光烛,将黑夜照得一片通明。伴随着一步一击的金鼓 声,戒日王渡河北上,见到玄奘后,行佛教徒最崇敬的大礼,双膝下跪, 两手伏地,用头顶着玄奘的脚,然后撒布鲜花,并致颂词。玄奘向戒日王 讲述了唐朝天子英武圣明,顺应天命,为民除乱,功德无量。戒日王也与 鸠摩罗王一样,对大唐君主钦慕不已。根据史籍记载,戒日王不久即派遣 使者到唐朝的京城长安朝拜,赠送郁金香及菩提树等名贵花木;唐太宗见 到印度使节,非常高兴,也派使臣回访,并护送印度使节回国。 尽管在印度古代两大史诗《罗摩衍那》(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二世 纪形成)和《摩诃婆罗多》(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形成)中,已 经提到过“支那”(中国)。中国早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在出使西域时, 也已得知附近还有印度这样一个国家。其后有不少印度僧人来到中国,也 有许多中国僧人西行印度。然而,作为国家之间的正式交流这还是第一次 。 历史就是这样吊诡。玄奘本是一个私逃出关的僧人,但由于他精湛的 佛学修养和在印度僧俗间的巨大影响力,却为促进中印官方的正式交流,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促成了一个古印度大国和中国首次建立邦交。 三、轰动全印度的曲女城大会 戒日王对玄奘的《破恶见论》极为赞赏,他听说小乘教主般若氇多法 师已经找借口躲了起来,不敢参加与大乘佛教的论辩,对玄奘更是钦佩不 已。为了以玄奘的佛学修行进一步宣扬大乘佛教,戒日王决定发起曲女城 大会,命印度的僧侣、婆罗门,以及其他教派的教徒一起参加,举行大规 模的辩论活动。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曲女城大会正式开始。戒日王、鸠摩罗王 以及其他十八位国王,大乘、小乘僧人三千余人,婆罗门和其他教派的教 徒两千余人,加上那烂陀寺僧人一千多人,总计六千多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参加了这次规模空前的公开论辩。玄奘主持了这个大会,戒日王亲自为 他铺设宝座。玄奘庄严地设下擂台,声明只要他的论点中有一个字有问题 ,愿意以死谢过。 会上公开宣读了玄奘的《会宗论》,并在会场外张挂,以供众人阅读 批驳。一连五天,没人提出任何问题。这时会场外忽然发生火灾,火势从 供奉佛像的宝台一直延伸到会场门口,将大门都烧毁了。戒日王非常愤怒 ,他认为,那些异教徒不能在道理上对玄奘进行驳斥,就想对玄奘的人身 加以伤害,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于是当即宣布:在正常的学术论辩之外, 如果有人敢伤害玄奘法师,立即斩首;谁对玄奘法师进行辱骂,要割去他 的舌头。戒日王严厉的指令,保证了大会继续正常进行。 大会一共进行了十八天,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敢向玄奘提出挑战。这 件事轰动了全印度,玄奘向印度的王族、僧侣、民众展现了他的个人魅力 ,展现了一个来自中国的文化传播者的风采,当然,同时也证明了大乘佛 教的正确。戒日王对这一结果非常高兴,当场施舍玄奘金钱一万,银钱三 万,上等衣服和各色法衣一百套;鸠摩罗王以及其余十八个国王,也都施 舍了许多珍宝,玄奘一概没有接受。 按照传统,戒日王又命侍臣装饰一头大象,上面盖着锦缎制作的帷帐 ,请玄奘坐在上面,命大臣陪同护卫,在人群中巡回走动,高唱赞歌,以 显示中国法师弘扬教义、无人匹敌的功德。玄奘一再谦让,戒日王说:“ 这是历来不变的规定,凡是辩论中得胜者,都是这样,不可违背。”但玄 奘还是拒绝了这一殊荣,只是让人举起他所披的袈裟,到各处唱赞:“中 国法师确立大乘教义,破除了各种邪说,连续十八天,没人敢提出不同看 法。普天之下,都应该知道法师的功德。”这时万众欢腾,争着向玄奘献 上崇高的称号。大乘僧众尊他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僧众 尊他为“木叉提婆”(解脱天),意思是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里的顶尖人 物。玄奘在印度的声誉,达到了顶点。直到今天,印度学者拉德利亚和亚 南依然说:“在到过印度的许多中国人中,玄奘无疑是最伟大的一个,他 是中印文化合作的象征。” 曲女城大会结束后,玄奘完成了自己在印度的一应使命,于是向戒日 王郑重地提出回国的要求。戒日王面对玄奘的辞行,虽未拒绝,却热情邀 请玄奘赴大施场参加另一次无遮大会。原来古印度有个传统,每五年在钵 罗耶伽国(即今印度阿拉哈巴德)两河间设立大会场,邀请印度僧侣、婆 罗门,以及贫穷孤独者,进行为期七十五天的无遮大施,堪称古代世界规 模最大的慈善活动。这是第六次无遮大会。参加曲女城大会的十八国国王 和众多僧侣,也一起前往,总计到场的僧、民,多达五十多万。会场设在 恒河南面,朱木那河北面,两条东流之河的会合处。古印度历代国王都在 这里布施,因此称为“大施场”。经过七十五天八番的布施,戒日王将五 年来积聚在府库中的财物,施舍得千干净净,只留下象、马、兵器,用来 征伐暴乱,保卫国家。 四、踏上回国之路 玄奘是一个求法取经者,是一个文化传播者,只有回到中国,才能施 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也是他回报印度学者、印度宗教文化 的最佳途径。面对戒日王、鸠摩罗王等人的一再挽留,玄奘仍然坚定地选 择回国弘扬佛法。他甚至对这些国王说:“佛经曾宣示谁阻挠别人求法, 以后会世世代代成为盲人,你们挽留我,让中国的人得不到接受佛法的机 会,就不怕后代盲目的报应吗?”话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可说?戒日王 这才答应让玄奘回国。他原打算派人护送玄奘取道海路回国,但是玄奘记 挂着与高昌国王的约会,坚持走陆路,于是和参加无遮大会的北印度国王 结伴同行。戒日王等人赠送了大量钱物,以作盘缠,又送出几十里,方才 与玄奘依依惜别。分别三天后,戒日王控制不住自己思念之情,又和鸠摩 罗王等人,各自带了数百骑士,赶来再次送别;并写了多封诏书,用红泥 封印,派了四个高官,分别提前送到玄奘一路要经过的国家,命令各国备 好车马,护送玄奘一行,直到中国边境。这和玄奘西行之初孤独地在险峻 的道路上跋涉,判若霄壤。 此时已是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年四十二岁。玄奘带了大量的佛 经、佛像、佛舍利以及一些中国所没有的奇花异果的种子,在众多僧俗的 陪同下,浩浩荡荡向中土进发。有了戒日王以及其他古印度国王的一路关 照,回国的路程非常顺利。唯一的意外发生在渡信度河(印度河)的时候 。古印度有个传说,凡是有人打算将印度所独有的奇花异果偷带出国,就 会在信度河上翻船。玄奘原先并不知道这一传闻,结果一行人在渡信度河 时,突然狂风大作,船只几乎被打翻,负责看守经书的人失足落水,连带 着丢失了五十夹经书和所有的奇花异果的种子。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天 意。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求得真经回国途中,路过通天河, 因为忘了与大鼋的约定而掉入河中,遗失了好多经书。故事的本源显然就 在这里。好不容易渡过信度河,玄奘在前来迎接的迦毕试国王的帮助下, 派人到乌苌那国补抄了一些丢失的佛经,随后启程回国。 P6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