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88.00
折扣价: 141.00
折扣购买: 金宋关系史研究(增订本)/欧亚备要
ISBN: 9787100173216
赵永春,男,1953年生,197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吉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辽金元史、宋金关系史、东北民族关系史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疆域问题研究》、教育部社科规划基金《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中国”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研究》、全国高校古委会直接资助《宋人出使辽金“语录”研究》等项目多项。独立完成《金宋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金宋关系史研究》(论文集,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年)、《奉使辽金行程录》(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辽宋金元史论》(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元世祖忽必烈》(哈尔滨出版社1997年)等著作;二人合著《班固评传》(第二署名,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2年)、《中国通史》(第一署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等;主编或参编《中国东北民族关系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著作20余部;撰写《关于中国历史疆域问题的几点认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3 期,《新华文摘》2003年1期转载)、《宋金关于“受书礼”的斗争》(《民族研究》1993年6期)、《试论金人的“中国”观》(《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试论辽人的“中国”观》(《文史哲》2010年第3期)等论文百余篇。
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的分离与重合 ——中国古代“中国”国家观念的演进 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历史疆域问题,人们一直存在不同认识,时至今日,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其原因,还是一个对历史中国如何理解的问题,亦即何为“中国”的问题。古代汉儒常常将“中原政权”或“汉族政权”视为中国,由此导致一些外国学者视中国为单一民族国家,出现“中国乃汉族国家”、“长城以外非中国论”等论调。后经学者们多方讨论,逐渐形成了历史上的“中国”并非汉族所独有、并非中原政权所独有的新认识,但也存在不同意见,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中国是指中原王朝直接控制下的区域”等。实际上,历史上的“中国”与“中原政权”或“汉族政权”并非是一个概念,“中原政权”或“汉族政权”等各个朝代的政权均有各自的国号,用以代表各自的国家政权。而中国古代的“中国”一词则不是一个政权的正式国号,用以指称政权时,除了是一些政权习惯自称以外,更多的则是后来的政权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以及为自己国家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的通称,历史上的“中国”实为各个民族所共有。因此,我们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就应该像各个后来政权称其前相互递嬗的政权为“中国”一样,也应该承认今天中国所继承的历史上相互递嬗的各个政权都是“中国”,按照这一认识去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应该符合中国历史实际。本文即想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不正确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 中国古代的“国号”及其国家观念 中国古代自夏朝建立以后,相继出现众多朝代和政权,这些朝代和政权都给自己的政权确立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就是“国号”。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名称。因为,中国古代多实行王位世袭制,某一姓氏的帝王家族的延续统治,就被称为一朝或一代,一直使用一个相同的朝代名称,也就是使用一个相同的国号。如果某一姓氏的帝王家族的统治走向了灭亡,改换成另一姓氏的帝王家族的统治,就出现了改朝换代的现象,也就是说原来的“国”灭亡了,于是,又出现了新建立的“国”,朝代的名称也就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动,出现了改变国号的现象。当然,也有人不同意用朝代的称号来代替国号,认为那些历代递嬗的政权可以称为朝代,而有些不在这些政权递嬗之列或与这些递嬗政权同时并存的政权,就不能用朝代来称呼,认为这些政权所创建的是“国”,而不是朝代,国号与朝代不能完全等同等。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确立了国号的政权都已经“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并且完成了“公共权力的设立”,设有管理民众的一套官僚机构和军队、法庭、监狱等国家机器,具备一般国家形态,可以称之为“国”或“国家”。 ………… 一曲《满江红》,满腔臣子恨——聆听专家学者为您解读“靖康耻”背后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