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上)

品三国(上)
作者: 易中天
出版社: 上海文艺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品三国(上)
ISBN: 9787532130436

作者简介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12卷)。

内容简介

三国历史的戏剧性使它成为文学艺术家垂青的对 象。在民间,它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知道刘备 的,肯定比知道刘秀的多;知道曹*的,也肯定要超 过知道王莽的。这不能不归功于文学艺术作品,尤其 是《三国演义》的影响。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是超 过史学著作的,文学艺术作品又是需要想象和虚构的 。充满想象和虚构的文学艺术作品以史为据,为线索 、为题材,虚虚实实,半真半假,*为这段原本就扑 朔迷离的历史平添了许多**。 就说周瑜。 提起这位江东名将,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 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 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等。可惜那是 小说,不是历史。历**的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 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 是很大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 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 很高。刘备说他“器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顺便说一句,蒋干这个人,也是被冤枉了的。他 是到过周营,但那是赤壁之战两年以后,当然没有上 当*骗盗什么书。蒋干的脸上也没有白鼻子,反倒是 个帅哥。《江表传》的说法是,“干有仪容,以才辩 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看来是个才貌双 全的漂亮人物。 周瑜也一样,也是一个漂亮之极的英雄。他的“ 帅”,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三国志》说他“长壮 有姿貌”,还说“吴中皆呼为周郎”。郎,就是青年 男子。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 就是“周帅哥”。同时被呼为“孙郎”的孙策,则是 “孙帅哥”。当然,一个人的“帅”,不仅仅是外貌 ,*重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周瑜恰恰是一个气质高贵 、气度恢弘的人。他人品好,修养高,会打仗,懂艺 术,尤其精通音乐。即便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 能听出乐队的演奏是否准确。如果不准,他就会回过 头去看,当时的说法是“曲有误,周郎顾”。因此, 我甚至怀疑他指挥*队也像指挥乐队,能把战争变成 艺术,把仗打得十分漂亮,就像艺术品一样。 周瑜的仗打得确实漂亮。赤壁之战中,他是孙刘 联*的前线总指挥。苏东坡的《赤壁怀古》说:“遥 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羽扇,就是羽毛做的扇子。纶 巾,就是青丝做的头巾。羽扇纶巾在当时是儒雅的象 征。本来,贵族和官员是应该戴冠的。高高的冠,宽 宽的衣,峨冠博带,即所谓“汉官威仪”。但是到了 东汉末年,不戴冠而戴巾,却成为名士的时髦。如果 身为将帅而羽扇纶巾,那就是儒将风采了。于是我们 就不难想象出当时的场景:曹*的*队列阵于长江, 战舰相连,*旗猎猎,江东之人,魂飞魄散,胆战心 惊。然而周瑜却安之若素,从容不迫。他戴纶巾,摇 羽扇,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终于克敌制胜,以少胜 多。这真是何等的惊心动魄!这个时候的周瑜,真可 谓少年英雄,意气风发,光彩照人! 当然,战争不是艺术,不可能那么潇洒,那么儒 雅,那么**倜傥,*不可能谈笑风生之间,不可一 世的“强虏”就“灰飞烟灭”了。这个时候的周瑜, 迎娶小乔已经十年,也并非“小乔初嫁了”。苏东坡 那么说,无非是要着力刻画周瑜的英雄形象罢了。文 学作品是不能当作历史来看的,但要说历**的周瑜 英武儒雅,却大体不差。周瑜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 为“建威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就在这 一年,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桥和小桥为妻 ,这就是苏东坡所谓“小乔初嫁了”。可见周瑜这个 人,是官场、战场、情场,场场得意。对于一个男人 来说,难道还有比这*让人羡慕的吗?这样一个春风 得意的人,怎么还会嫉妒别人,又怎么会因为嫉妒别 人而被气死呢?我们嫉妒他还差不多。 没错,周瑜和刘备集团是有过明争暗斗,也曾经 建议孙权软禁刘备、分化关张,这事我们以后还会说 到。但那是其集团政治利益所使然,与心胸和气量无 关。而且,周瑜忌惮的是刘、关、张,不是诸葛亮。 老实说,那时周瑜还真没把诸葛亮当作头号劲敌,怎 么会去暗算他?反倒是原本高风亮节的诸葛亮,却因 为编造出来的“三气周瑜”,被写成了“奸刁险诈的 小人”(胡适先生语),想想这真是何苦! 于是我们发现,历史距离我们,有时候竟是那样 的遥远。 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面目 ,三种形象。一种是正**记载的面目,我们称之为 “历史形象”。这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这里需要说 明一下,就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历 史有没有“真相”?有。能不能弄清楚?难。至少, 弄清楚三国的历史真相,很难。因为我们已经找不到 当时的原始档案,也不能起古人于地下,亲口问一问 。就算能问,他们也未必肯说实话。这就只能依靠历 **的记载,而且主要是“正史”。但即便是“正史 ”,也有靠不住的地方,靠不住的时候。史学大师吕 思勉先生的《三国史话》,就多次提到《三国志》、 《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何况刘备的那个蜀汉 ,还没有官修史书。《三国志》中的有关记载,竟是 “耳闻目见”加“道听途说”。这样一来,我们又只 能寄希望于历史学家的考证。然而历史学家的看法也 不一致。比如蜀汉政权“国不置史,注记无官”一事 ,就被唐代史学家刘知畿认为是污蔑不实之词,谓之 “厚诬诸葛”。这可真是越来越说不清。因此,我们 只能把“历史形象”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或者历史 学家主张的形象。而且还得说清楚,即便这个形象, 也并非只有一种,也是有争议的。 第二种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我 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 子,比如《三国演义》和各种“三国戏”。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 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如各种民间传 说和民间习俗、民间信仰,也包括我们每个人自己心 目中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也都有一 个历史人物形象的。因此,一部历史剧拍出来,总会 有观众议论“像不像”的问题。其实,这些历史人物 ,谁都没有见过,却可以议论“像不像”,可见每个 人心里都有一本“账”。 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形成,也有一个历史过程 。大体上是越到后代,就越不靠谱,主观臆想和个人 好恶的成分就越多。当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以后, 又另当别论。但我们前面说过,文学艺术作品的感染 力是超过史学著作的。街头巷尾的口口相传,其力量 同样不可小看。民间人士不是历史学家,不需要“治 学严谨”,也不必对谁负责,自然“想唱就唱”。这 原本也没什么。但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地上本 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一种形 象,如果说的人多了,就有可能从“假象”变成“真 相”。 就说诸葛亮。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