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教育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8.80
折扣购买: 教育实话
ISBN: 9787572018794
陈桂生,1955年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方向的研究。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列宁论教育》《斯大林论教育》等,著有《人的全面发展与现时代》《教育原理》《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研究》《现代中国的教育魂——毛泽东与现代中国教育》《普通教育学纲要》《教育学的建构》《学校教育原理》等著作多部。
假如“一切为了孩子”话语成真 陈桂生 上星期三上课,由于原先的教室另做他用,临时改在阅览室。一踏入“本单位”阅览室,就为几乎占满一个墙面的红字大标语所吸引。这条标语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本来,对这条在中国中小学到处张贴的标语,早就习以为常,为什么会对这条标语出现在“本单位”大惊小怪呢?这倒并非由于本人原先所在的这个单位没有孩子,也不是觉得其中缺少“为了孩子”的老师,只是由于这也是一个“教育研究机构”,按理对这条标语少不得进行一番“研究”。 “为了孩子”的正当性是不容置疑的,何况这条标语又相当精致! 其精致在于: “一切为了孩子”——涉及教育者的动机与出发点。 “为了孩子的一切”——涉及教育的内涵,即“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一切孩子”——涉及教育对象的外延,即“所有学生”。 “一切”也者,无穷大之谓也。“一切孩子的一切”,是内涵无穷大、外延无穷大的“教育”。惟其如此,作为教育者应当也只能“一切为了孩子”。否则便无法实现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 这是非常合乎逻辑的推理。我们知道,任何命题都是由概念组成的,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由语词表达,命题由判断句表达。即使是由同样语词组成的判断句,由于语法关系的不同,同样的概念可以组成不同的命题。本人以往曾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为例,如今看来,由“为了”“孩子”和“一切”三个词组成的三句口号,才可算是更为恰当的例证。 本人孤陋寡闻,以致不明这套口号的出典,不知道它是哪位高士的创意。如此动人的口号,算得上是教育理想境界的极致。只是由于这套口号传播如此之广,又赫然出现在教育之学的学府,这才不免使人萌生一堆疑团:假如这套口号都落实为行动,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首先,假如教师“为了孩子的一切”话语成真,教师将会怎样行动呢?即使不是对孩子“样样都管”,就说对孩子“样样都指导”吧,本人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其实是旁观者),自然认为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不过,本人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当年我们的许多老师可算是“一心扑在学生身上”的好老师,可惜我们那时毕竟幼稚,不但不怎么领情,反而怕老师“扑到我们身上”。我们虽然需要老师关心,但并不需要老师关心“我们的一切”。尽管多数同学都努力学习,也还守规矩,而老师总是叮咛复叮咛,告诫又告诫,不断指点、不断批评,总希望我们不要自满,好了还要更好。然而,我们那时偏偏不懂事,虽不懂得孩子也得有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番番道理,却一味逃避老师的关心与指点。我们那时是住校生,每逢周末,总是迫不及待地逃出学校,三两同伴,到河堤上去享受片刻的自由。有时一群男女同学同行,一路上肆无忌惮地引吭高歌,声音高到近于喊叫。那种感觉真好。尽管是夜晚,倒觉得那种空气特别新鲜。现在才知道,“学生的一切”,该由老师关心的和老师不该关心的,在课程设计、管理制度设计中早已考虑周到。老师只要尽职就好,用不着“为了孩子的一切”。教师“为了一切孩子”是什么意思呢?只要是自己的学生,都该平等地对待。这是无论哪位教师都懂得的道理和规矩。至于别的班级、别的学校、别的地区学生的教育,那是别的教师的责任。何况“为了一切孩子”,事实上任何教师都做不到。大洋彼岸美国的孩子,战火中挣扎的伊拉克孩子,我们照顾得到么? 如果“为了一切孩子的一切”,这个假设能够成立,那么教师势必非得“一切为了孩子”不可。“一切为了孩子”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自己的学生就是自己的“唯一”。只此而已,岂有他哉?如果有哪位教师,间或考虑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病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家庭,自己的职称、学校的形象工程,那还称得上“一切”么?如果说这些归根到底也还是“为了孩子”,岂不是强词夺理?自然在为数众多的教师中,倒也不乏“一切为了孩子”的好教师,而那种可敬的教师只能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表彰中见到。他们在教师中虽是凤毛麟角,但如果不是希望所有教师都达到他们那种境界,那么这种表彰的意义又将何在呢?若问一般教师能否普遍达到“一切为了孩子”的境界,先得问问弘扬这种理想的高士,自己试过没有。 诚然,实践口号不等于行为规范,但它也有别于吹牛和说大话。故也得讲求分寸,至少得有个边际。这一套口号,犹如“一切”的立方,病在没有边际,以致几十年以来,那些高唱入云的口号,如与这套口号相比,或许倒还有些微“实事求是之意”。因为什么“一年扫除文盲”“三年普及教育”,总算还有一点边际。假如三个“一切”话语成真,不知是不是还有作为“正常人”的教师和学生?惟其如此,世界上也就不存在“三个一切”的学校,而“为了孩子”的学校和教师倒不在少数。好在标榜这种口号的聪明人,心中倒不是没有数,这种口号在他们那里,也只是口号而已,所以用不着过虑。不过,果真如此,说不定又犯了一个教育者的大忌,这就是绝不可少的诚实。这 种事一般小民自然不用操心。所以,本人多年来一向对这类口号大抵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如今也只是对一个号称“教育研究”的单位,标榜这种口号,才敢冒昧发这么一通议论。这就是说,只攻这么“一点”,不及其余,同那些林林总总的大学、中学、小学张贴的标语不相干。 这是一本以教育为专业话题的随笔集。不以教育理论课题为编选尺度,而以“正当”且“恰当”地分析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