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万物大历史·科学和技术是怎么发展而来的
ISBN: 9787521743821
金明哲,专职作家,西洋史专业。撰写“大历史”系列第17本《科学和技术是如何发展而来的?》,致力于向青少年推广大历史观念。
从大历史的观点看”科技革命“ 20 世纪初期,德国不仅有普朗克和维尔纳·海森堡,而且聚集了爱因斯坦、马克斯·玻恩、X 射线研究的先驱马克斯·冯·劳厄、核物理学家奥托·哈恩等尖端物理学先锋。那时,德国的科学已经到了足够研究量子力学和开发核武器的阶段。但是到 1933 年,希特勒的纳粹党夺取了德国政权,所有情况发生了变化。希特勒开始镇压犹太人,掠夺他们的财产,将其变成国家资本,使德国科学界走向崩溃。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将犹太人从学术界驱逐出去,否定他们的研究成果,并禁止德国人与犹太人共同从事研究。因此,在德国,科学的自由真理被限制,知识分子之间的活跃交流消失,犹太人所创造出来的模因被强制删除,一些有志学者也离开了。不仅是爱因斯坦这样的犹太学者,薛定谔这种非犹太学者也为了追求真理的自由而逃离德国。留在德国的普朗克和劳厄被纳粹诬蔑和攻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如实展现了如何在封闭和 排他的社会环境中把科学发展推向消亡的深渊。在德国之外的玻恩和薛定谔发展量子力学时,身在德国的普朗克和维尔纳·海森堡没有任何研究进展。虽然最初维尔纳·海森堡所属的德国核武器开发项目团队是作为世界最尖端的核开发项目团队而存在的,但他们仍未制造出核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战败后,联军将维尔纳·海森堡等关押在某处,监听他们的对话,发现他们对核武器的制造已不存在任何先进认识。 由此看来,我们要尊重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创造性进化思想,并且要努力加强多元化的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这是经过无数次证明得出的非常重要的结论。就像古典时代的希腊一样,以对多样性、交流和真理的渴求为基础发展丰富的科学知识,阿拉伯帝国也通过宗教宽容和开放性政策,只将真理当作追求目标,吸收和融合世界各地的知识。复苏了阿拉伯和古典时代的希腊知识的欧洲也是如此。 这是因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文化进化过程。古典时代希腊的科学能够发展,是依靠人类长时期观察自然,并且不断积累相关知识;阿拉伯帝国的数学和化学的繁荣,也是通过总结和融合世界各地的数学和化学知识并对其进行重新诠释;欧洲的科学发展也是凭借引进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知识和技术的模因得以实现的。在那之后,欧洲科学家开始奋起反抗阻碍他们自由进行知识交流的当代宗教观念,并积极宣传发展连接多个知识领域的精神基础—理性主义世界观。工业化之后,很多工业技术和热力学、电磁学等知识相互连接,以内燃机和电力为中心的高科技文明开始发展。人类长期积累的数学和科学知识,最终形成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它们是能够对组成浩瀚宇宙和微小粒子世界的宇宙万物进行数学证明的伟大创举。对于解释生命现象的研究,最终形成了能够证明 DNA 构造和作用的生命科学,使人们能够完全理解生命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本书,我们了解到,虽然文化进化是由多样的模因连接统合实现的,但实际上,这些连接和统合是靠对真理怀有热切盼望并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形成的。就像基因能使个体的生命得以传承,在后代中广泛遗传下来,书中或机器中所蕴含的科学模因,也激发着数千万人的探索精神,让他们心怀梦想,为科学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他们相互交流,使自身所持有的模因和他人的相结合,形成一定的理论,而他们所写的书或制造的机器又形成人类新的珍贵模因,开启人类创新的序幕。 正因为这样孜孜不倦的探索,人类在科学技术的文化提升领域不断取得璀璨的发展成果。最近,人类社会又产生了新的主题,即汇聚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地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构筑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蓝图。要实现这一主题,不仅需要尖端的物理学和生命工程科学知识,而且需要对人类未来的哲学性思考和人类社会的一步步改善。正如阿瑟·克拉克在小说《与拉玛相会》中提到的那样,“ 像拉玛人一样高度发达的文明,必须有相应的道德水准高度,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最后就会自己走向灭亡,我们在 20 世纪时就差点儿预言成真”。现在,我们必须证明,我们有开辟宇宙和不朽文明的能力。 1.《万物大历史》用10个转折点、20个提问,清晰串连宇宙、生命、人类文明的整个历史 如果6500万年前,陨石没有掉落在地球,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体现在会进化成了什么样子? 如果大爆炸以其他的方式进行,那么宇宙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宇宙究竟从何而来? 我们又为什么而活? 这套《万物大历史》就是在探讨这样的重大问题时诞生的,以在137亿年的时间线上展开的10个转折点、20个提问为基础,整合了宇宙、生命、人类文明历史。这次的“人类篇”的完结篇从“气候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 ”、“人口为什么有增有减”、“科学和技术是怎么发展而来的”,讲到“工业革命带来了哪些变化”、“世界将会怎样终结”。 2.这套书运用大历史思维,让庞杂的全科知识变得一目了然 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只有通过打破学科壁垒的思考方式才能成功,这也是这套大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意义——教给孩子们建立起“过去是所有事件发生的原动力”的大历史思维,和跨学科知识体系,对存在于宇宙、自然和文明中我们进行定位,并找到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的答案。 3.知识硬核但好看好玩,弥补课堂空白,锻炼青少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少年在课堂之外为了满足好奇心,常会翻阅成人书籍,但对许多问题依旧渴望得到体系化的答案。这套《万物大历史》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是一部走出学术,面向普通人群的好看、好玩的教养读物。本系列精选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弥补了课堂教育中的缺憾,是将“大历史”学派理念应用到青少年教育上的丛书。 对于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接受教育的青少年来说,大历史是非常需要掌握的思维方式,因为在历史的大转折点上,可以洞察到宇宙物质的开放性、生命的多样性、相互关联性,也就是锻炼将从宇宙开始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历史串成一条线的洞察力,以及对于宇宙、生命、文明和自身的洞察力。在给予青少年阅读快乐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分析、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告诉他们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有怎样的意义。 4.为青少年提供对自己、对世界的新认识,有助于价值观的建立 大历史系列所向往的教育目标在于“态度的变化”,因为通过学习大历史,我们想要回答人人关心的“我们怎样生活得更好”的实际问题。 理解大历史的核心就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也就是拥有开放性思想。这套书的目的也是给我们展示在宏观的构架中宇宙、地球、人类等不同研究对象所持的普遍性及多样性,及其展现出的相互关联性。所以在学习大历史时,比起知道细微的信息、陈旧观念,重要的是对整体的把握、对全局的思考,并在全新的完整知识体系之上,对自身生活及人类本身拥有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