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性格

美国人的性格
作者: 费孝通
出版社: 文化发展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美国人的性格
ISBN: 9787514219371

作者简介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30—1938年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研究院和英国伦敦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此后任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等。长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著有《江村经济》《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

内容简介

1 美国在旅程的尽头 我们很多已经不太自觉其意义的客套和口头禅,时常能表示我们文化最 深的一层里隐藏着的原则。尤其是两个素来不太相识的人,想在三言两语中, 建立起社会关系时所用的那些已经成为习惯的客套,最足令人寻味。譬如说, 我们传统社会中,见了个陌生的客人,开头几句里就要请问对方的年龄。我 在《初访美国》里说过,这正表示了我们社会中尊卑的划分时常是以年龄做 标准的。 在美国,两个不太熟悉的人,除非他们不愿相识,见面不久总会问到对 方“你的家乡(Home town) 在哪里?”他们所谓家乡和我们的家乡性质不同。 我们说的家乡是和我们现在生活上还是发生重要关系的地方。我们的亲人在家 乡,我们的支持来自家乡。家乡也就是一大群关心我们的人,所以衣锦了要还 乡。这是我们感得到荣辱的团体。我们攀同乡是因为我们属于一个亲密的团 体。美国人所谓家乡并不如此。 美国人的家乡并不是现实的团体,而是个人历史上的纪念品,记忆中的 标识。他们是流动的人民,最初从别的大陆移到这地方。许多从一个地方来的 人住在一起,说他们的土话,吃他们的土味,跳他们的土风舞—于是形成了 “小西西里”“罗宋镇”“波兰街”等各大城市里有名的土香土色的小区域。在 这些人,只有祖国没有家乡。而祖国在他们的脑中并不是个将来死了还要把棺 美国人的性格  003 材运回去葬在那里的地方。大多是代表着穷困,压迫,不自由的陈尸。不但如 此,“祖国”是他们在新大陆上发展的障碍。人似乎是都很势利的:祖宗不成 为靠山,没有余荫的话,子孙们不易常常为了过去的劬劳之恩,而对他们念念 不忘的;一旦祖宗的名字阻挡了他们发展的机会,对于他们的出身和来源很容 易发生反感了。 在土香土色的小区域住过一段时间,那些移民或是移民们的子女开始向 美国社会侵入。他们搬家了,搬到了大城市的郊外和附近的小镇上去住。这些 人和隔壁邻舍并不发生亲密的感情,对于所住的房屋更说不上依恋。可是这是 他们在社会生活上进入美国的第一步。这一步是走得很孤单的:在人缘上,他 们不再日常听见从小学会的语言了;在生命的经历上,是断链的。他们不但不 能从过去的生活里得到有助于当前、展开将来的资本,反而是束缚、阻碍;所 以他在生命上要划断,要另起炉灶。这一步却又踏上了一个一时一代所走不完 的旅程。在美国早年,向西去,象征着这遥远的前途。各人走着各人的路。从 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社会地位上升或下降到另一个地位。“家乡” 是指这条长长的旅程上所停留过的站。 孤单的社会旅途中,他们举目无“亲”。血缘的关系联结不住不断移动的 人。劳燕分飞的结果,手足之谊不免落了空。我们托人情的时候找亲戚,要攀 登的时候拉裙带。美国人却没有这么许多表兄弟。他们社会的连锁是什么呢? 各人的社会旅程是孤单的,但是当他停留的时候,他们遇着许多停留在 同一站上的过客。过客之间是陌生的,只是偶然的凑合,无情义可说。时候到 了,各人又照着各人的方向移动了。可是当他们在第二次偶然凑合的时候,却 不同了。他们在当时的许多陌生过客中可以见到了一些有过相同经验的人了。 这是美国人情的来源。 Mead 女士曾记着这一件事:“从澳洲到旧金山的船上有许多旅客:肯萨斯 004  美国人的性格 的工厂老板,雪德莱的看护,印度回来的牧师,英国的商人。他们在一个桌子 上吃饭,一同跳舞,一同上岸,在码头上分手了,一毫也没有惜别之感。出于 这位英国朋友意料之外的,他开始接到肯萨斯工厂老板的信了,告诉他这个偶 然凑合的团体里每一个人的情况。他和这些朋友显然老是保持着通信—这些 在海上一同享过毫无可纪念的三个星期的朋友们。” “你的家乡在哪里?”并不是要发现对方和自己是否属于同一的乡土团体, 而是要找出两个人的人生旅程上是否到过相同的地方。这一点就够作人情的基 础了。美国人要提拔的是“同路人”。Mead 又说:“一位常挡住来向她上司讨差 使的秘书,一旦知道来者是从那极小的德可他大学里出身的,就不再挡驾了, 因为她的上司就是这个大学毕业的。” 美国人主要的社会关联不是血统,而是那些名目繁多的“社”。这种兄弟 会之类的组织在中国留美的学生中也极盛行,而且一度也成了中国政治中的 重要势力。这一套是“美国式”的,是一个永远在攀登、在流动的社会中的 产物。 攀登成了美国人特有的性格;上升,上升,不肯停留在一个地方或是一 个地位上。这个性格反映着美国的历史,这是一部移民的历史。一个初到美国 的新客不但在社会和经济上都处在极低的地位,在心理上也充分地被“自卑意 识”所支配。现在的美国人大多是这些第一代、第二代或第三代的新客的子 女。这些父母所希望于他们子女的是离开他们,他们自己是代表了没有成功的 例子。他们希望子女成功,要他们的子女在美国社会里占一个可观的地位,他 们的子女就不能像他们一般说话带着土音,不能承继他们所有较低的职业。他 们自己不过是把子女送入美国社会的一个垫脚石。子女决不应该像父母一般。 应该变一些,上升一步。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全书就众多读者普遍关心的美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社会诸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介绍了美国特色以及面临的问题。其中关于美国社会、人文、历史等话题的深入研究与探讨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