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社作品选(文学类)/中国文库

未名社作品选(文学类)/中国文库
作者: 黄开发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8.50
折扣购买: 未名社作品选(文学类)/中国文库
ISBN: 978702008566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未名社成员踏踏实实、严肃认真的精神与鲁迅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李霁野自陈:“我总自勉在译书上不偷闲躲懒,在做事上不苟且敷衍,就 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永远存在着鲁迅先生这样一个典范。”②不仅如此,鲁 迅还手把手教他们,并在著述的发表和出版上,甚至在生活上提供帮助。 李霁野还在回忆录中介绍:“鲁迅先生对未名社成员的翻译和创作,在看 稿改稿,印刷出版,书面装帧,甚至代销委售方面,费去了大量的时间与 精力。先生在看了译稿之后,在要斟酌修改的地方,总用小纸条夹记,当 面和我们商量改定。”①韦丛芜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以美国 女翻译家康斯坦斯·迎内特的英译本为底本,又参考了美国《现代丛书》 的英译本。译文先经韦素园对照俄文原本校订,又经鲁迅据日译本核校, 力求译文的忠实、畅达。对书名的译法(是译为“穷人”,抑或“可怜人” )更是进行了反复斟酌。在保留至今的李霁野译《黑假面人》的原稿上页页 都有鲁迅校改的笔迹,人物译名几乎都被改正了,有些不甚准确或不甚畅 达之处逐一加以改正,漏译之处也作了补译。②《鲁迅先生与未名社》记 述了许多类似的例子。这种高度认真、甘做泥土的精神给了未名社年轻的 同仁很大的熏陶和教育。 未名社的主要贡献在于外国文学——特别是苏俄文学——的译介,开 创之功已经记入了新文学史册。创作方面的成就,除了鲁迅的作品外,还 有韦丛芜的诗和台静农、李霁野的小说。其中,尤以韦丛芜的长诗《君山 》、台静农的乡土小说集《地之子》为代表。 韦丛芜(1905—1978)与未名社的关系长期遭到贬低,然而,他在翻译 和诗歌创作两方面都是该社的重镇。鲁迅在《忆韦素园君》中说韦素园是 “可以收在作品里的不幸的人”,韦丛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命运多舛 ,经历了更长时间的人生磨难。早在1928年4月,曾经被捕。1933年9月, 怀着救亡的梦想,他辞去河北女子师范学院教授的职务,回到故乡霍邱从 事乡村建设运动,进行土地改革实验,曾任代理县长。但最后以失败而告 终,身陷囹圄。1955年,在肃反运动中,被上海公安机关拘留审查历史问 题,一年后被宣布无罪释放。1958年,因历史问题再次被拘。1960年,被 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二年,全家被迫从上海迁居杭州,穷困潦倒。 1978年12月,社会形势刚刚好转,他却溘然长逝。一年后,被上海市中级 人民法院宣告无罪,予以平反。鲁迅说他“神驰宦海”、“堕落”,这里 面是有误解的。 韦丛芜的长诗《君山》受到过瑞典汉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 的推重,并大力推荐给著名诗人杨克阅读。杨克在2002年《诗探索》第卜 一2辑上发表文章《韦丛芜及其长诗(君山>》,郑重评介韦丛芜及其诗作。 以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还发表过关于《君山》的长篇论文,呼 吁重新评价这首几被埋没的杰作。 《君山》是中国新诗史上最早的成功叙事诗之一。我有幸见过《未名 丛刊》和《未名新集》中的大多数原版书,这些书道林纸印,留有毛边, 制作精良,美观大方,历经八十多年,依旧纸面光洁,字体清晰。特别是 其中的《君山》,由林风眠设计书面,司徒乔绘制插图。记得其中的一幅 画着三个长发裸女在月华中舞蹈,隐现着英国颓废派画家比亚兹莱的画风 。书的物质形式与爱情长诗的内容配合完美,让人赏心悦目。1922年秋, 韦丛芜考入湖南岳阳湖滨大学附中二年级,次年春放寒假时,在火车上认 识了岳阳城内教会女中的两姐妹,彼此情意相投。这便是诗中所写爱情的 本事。君山是一个盛产爱情故事的地方.诗中所写“我”与山女、白水姐 妹的恋情,让人想到舜与二妃娥皇、女英的凄艳传说。诗风感伤低徊,意 境和意象充满着传统的情调,结构环环相扣,时空转换自如,诗句回环往 复。虽然略显轻柔,内涵不够深厚,但已相当地精美。沈从文在《我们怎 么样去读新诗》中这样肯定《君山》在形式技巧上的表现:“韦丛芜的《 君山》写故事诗明白婉约,清丽动人,且是中国最长之叙事情诗。”①P4 -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