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的艺术

编剧的艺术
作者: (美)拉约什·埃格里|译者:高远
出版社: 京华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26.30
折扣购买: 编剧的艺术
ISBN: 9787550213333

作者简介

高远,2004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专职编剧,作品有电视剧《大汉口》等。 拉约什·埃格里(Lajos Egri,1888-1967),生于原奥匈帝国的埃格(今匈牙利境内),十岁就写出了一部三幕剧。1908年,埃格里移民美国。一战期间,他加入纽约的左派戏剧组织,成为导演和剧作家,后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写作学校。埃格里同时也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并曾撰写过电视剧本。

内容简介

4.1 必备场景 某天,一个科学家去世了,他曾给这个世界增添了知识。我来告诉你他 的一生,然后我希望你告诉我其中哪个阶段最重要。 母亲怀上了他。他降生的时候很健康,但四岁的时候得了伤寒。结果, 他的心脏受到了损害。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母亲被迫到工厂上班 。尽管有好心的邻居照顾,但他还是因营养不良受了不少苦。 一天,他在街上闲逛,不小心冲到了汽车前面,把腿撞断了。即使在出 院回家后,他也只能躺在床上。他不能像正常的同龄人那样玩耍,只能把时 间都花在读书上。十岁时,他就读哲学书了。到了十四岁,他决定做个化学 家。可是,母亲虽然拼命工作,却无力送他进学校读书。 他现在很健康,为了挣出夜校的学费,他找了份差事。十七岁时他因一 篇生物化学论文赢得了二十五块钱奖金。十八岁,他遇到了伯乐,走进了大 学。 他学得很快。但后来他恋爱、结婚了,这让赞助人很恼火。他失去了经 济来源,只能到化工厂谋了份体力活。二十岁时,他当上了父亲,但是他那 微薄薪水却不够全家人过活。他只能加班挣钱,结果累垮了。妻子带着孩子 回了娘家。他苦不堪言,甚至想到了自杀。但在二十五岁,他又回到夜校完 成学业。妻子和他离婚了,脆弱的心脏也来给他找麻烦。 三十岁,他再婚了。这个女人大他五岁,是个理解他的志向的教师。他 在家中建起了小实验室,继续研究他的理论。成功很快就到来了,一个大公 司鼓励并资助了他的发明。他六十岁去世时是当时最多产的发明家。 现在来看,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是哪一个呢? 女学生:当然是和那个教师相遇的时候了,这给了他试验和成功的机会 。 我:那么那场撞断腿的事故呢?他差点就没命了。 女学生:也对。如果他死了,就不会有这成功的故事了。这个阶段也很 重要。 我:那妻子和他离婚呢? 女学生:我明白,如果她不和他离婚,他也没有机会再婚。 我:他累垮过一次,还记得吗?如果这没发生,妻子就不会想到离婚。 如果他的心脏没有因伤寒受过损害,他也许有能力同时做几份工作,妻子也 不会离开他。他可能会多生几个孩子,并一直是个工人。现在你再说,哪个 阶段最重要呢? 女学生:他的出生J 我:那么受精呢? 女学生:我明白。当然,这才是最重要的阶段。 我:等一下,假设他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就不幸去世呢? 女学生:你想说什么? 我:我只是想找出此人一生最重要的阶段罢了。 女学生:好像没有所谓最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来自前一个,每个阶 段都同样重要。 我:每个阶段都是许多事件在特定时期内共同产生的结果,对不对? 女学生:对。 我:每个阶段都取决于前一个,对吗? 女学生:似乎是这样。 我:那么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说,没有哪个阶段比其他的更加重要, 是吗? 女学生:是,要讨论必备场景何必绕这么大的弯子? 我:所有的教科书作者都认为必备场景是一部戏里的最重要的部分。它 是被期待的,是被所有人等候的,是从头至尾得到允诺的,不可被去除的。 换言之,戏剧就是为这一胜过其他一切的必然场景所建立的。《玩偶之家》 中海尔茂从信箱拿信就是这样的场景。 女学生:那么你赞同吗? 我:我不赞同这个概念,这是因为,一部戏里的每个场景都是必备的。 你明白为什么吗? 女学生:为什么? 我:如果海尔茂没生病,娜拉就不会伪造签名,柯洛克斯泰就没有理由 上门要钱,纠纷就不会发生,而柯洛克斯泰就不会写那封信,海尔茂就不会 打开…… 女学生:你说得是没错,但我还是同意劳逊所说的“为了唤起观众最大 限度的期待,任何戏剧都不得不提供一种注意力的焦点”。 我:这是没错,但容易引起误解。如果一部戏有了前提,那么只有前提 的证明才能创造“注意力的焦点”,才能“唤起观众最大限度的期待”。我 们所感兴趣的,是必备场景还是前提的证明呢?既然戏剧是从前提生发出来 的,自然前提的证明就是所谓的“必备场景”。很多必备场景正是由于前提 模糊或者根本没有前提而熄了火,观众什么也没等到。 “冷酷的野心摧毁其自身”是《麦克白》的前提。对这一前提的证明就 会提供“注意力的焦点”,会“唤起观众最大限度的期待”。每一个行动都 会带来反应。冷酷将把自己带向毁灭,以证明这是必然。如果这一自然的顺 序遭到了延误或者遗漏,不论是何种原因,戏剧就会受害。 在一部戏里,从来不会有无端产生的时刻,它一定来自前一个时刻。任 何场景在它发生的时刻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场景和全剧融为一体时,它 才会具有活力,才能令我们盼望着下一个场景。场景之间的不同在于,每个 都要比上一个更激烈。如果只考虑必备场景的话,我们很可能会把注意力全 部集中在全剧唯一具有张力的场景上,并因此忘记给予其他场景同等的注意 。而每个场景都和整体具有同样的因素。 作为整体的戏剧将会持续地上升,一直达到作为全剧顶峰的某一时刻。 这一场景应比其他的场景更具张力,却不应损害任何先前的场景,否则全剧 就要受害。 我们前面谈到的那个科学家的成功必须以导致它的所有步骤去衡量。他 一生中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成为最后一个,以失败或死亡告终。劳逊写道: “必备场景是戏剧最迫切的目标。”这是错误的。最迫切的目标是前提的证 明,而不是别的,劳逊的陈述将会混淆问题。 那个科学家希望成功,正如一部戏必须证明前提一样,但他还是得先处 理手头的事才行。必备场景必须不被当做一个独立的问题去处理。必须要重 视人物和他们的决定。“高潮根植于社会观念之中,必备场景根植于行动中 ,它是冲突的自然产物”,劳逊如是说。 所有的活动,不管是体力的还是别的,都必须根植于社会观念中。花朵 并不被埋在土壤里,但如果没有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茎,它就不会存在。不 是一个,而是多个必备场景创造出了最终的冲撞,也就是最主要的危机—— 对前提的证明,而劳逊等人却将前提的证明错误地称作必备场景。P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