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5.40
折扣购买: 尘界与天界:汪曾祺十二讲
ISBN: 9787559457967
王干,评论家、作家、书法家。1960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文艺报》编辑、《钟山》杂志社编辑,江苏省作家协会创作室副主任,《东方文化周刊》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小说选刊》执行主编。2010年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现任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扬州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已出版《王蒙王干对话录》、《潜京十年手记》、《夜读汪曾祺》、《王干文集》(11卷)等著作。
第一讲 被遮蔽的大师 论汪曾祺的价值 我们一直呼唤大师,也 一直感叹大师的缺席。但有 时候我们常常容易忽略大师 的存在,尤其是大师在我们 身边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性 地“色盲”。有一个作家去世 十八年了,他的名字反复被 读者提起,他的作品反复重 版,年年在重版,甚至比他 在世的时候,出版的量还要 大,我们突然意识到一个大 师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 冷淡了他,雪藏了他。 他就是汪曾祺。 翻开当代的文学史,他 的地位有些尴尬,在潮流之 外,在专章论述之外,常常 处于“还有”之列。“还有”在 文学史的编写范畴中,常常 属于可有可无之列,属于边 缘,属于后缀性质,总之, 这样一个大师被遮蔽了。 汪曾祺为什么会被遮蔽 ?有其现实的合理性。纵观 这些年被热捧的作家常常是 踩到“点”上,引发了人们的 关注和围观。那么这个“点” 是什么?“点”又是如何形成 的? 形成中国文学的“点”, 大约需要纵横两个价值标杆 。纵坐标是沿袭已久的革命 文学传统价值,横坐标则是 外来的文学标准,在1978 年前,这个外来标准是由苏 联文学的传统构成,稍带一 点俄罗斯文学的传统,比如 列宁肯定过的“俄国革命的 一面镜子”托尔斯泰等;而 1978年以后的外来标准则 偏重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体系 。而汪曾祺的作品,则恰恰 在这两个价值标杆之外。 先说革命文学传统。这 一传统在鲁迅时代已经形成 ,这就是“遵命文学”,鲁迅 在《呐喊》的自序里明确提 出要遵命,遵先驱的命。之 后发展起来的新文学传统, 将“遵命文学”的呐喊精神和 战斗精神渐渐钝化,慢慢演 化为“配合文学”,配合政治 ,配合政策,配合运动,到 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到 极致,最后变成了所谓的“ 阴谋文学”。改革开放以后 的新时期文学,出现了“伤 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 学”,这些思潮在历史的进 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 汪曾祺的创作自然无法配合 这些重大的文学思潮,因而 就有了“我的作品上不了头 条”的感慨。汪曾祺对自己 作品在当时价值系统里有一 个清醒的认识。“头条”在中 国文学期刊就是价值的核心 所在。“我的作品和政治结 合得不紧”,“不是也不可能 成为主流”,“我的作品和我 的某些意见大概不怎么招人 喜欢”,“三十多年来,我和 文学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 ”,这些话正好说明汪曾祺 在文坛被低估的原因。苏北 在《这个人让人念念不忘》 一文中曾经记述了汪曾祺和 林斤澜的一段往事: 晚上程鹰陪汪、林在新 安江边的大排档吃龙虾。啤 酒喝到一半,林忽然说:“ 小程,听说你一个小说要在 《花城》发?” 程鹰说:“是的。” 林说:“《花城》不错。 ”停一会儿又说,“你再认真 写一个,我给你在《北京文 学》发头条。” 汪丢下酒杯,望着林:“ 你俗不俗?难道非要发头条 ?” 林用发亮的眼睛望着汪 ,笑了。 汪说:“我的小说就发不 了头条,有时还是末条呢。 ” 叶兆言在谈到汪曾祺的 作品时有一段话很有意思: “如果汪曾祺的小说一下子 就火爆起来,结局完全会另 外一种模样。具有逆反心理 的年轻人,不会轻易将一个 年龄已不小的老作家引以为 同志。好在一段时间里,汪 曾祺并不属于主流文学,他 显然是个另类,是个荡漾着 青春气息的老顽童,虽然和 年轻人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然而在不屑主流这一点上找 到共鸣。文坛非常世故,一 方面,它保守,霸道,排斥 异己,甚至庸俗;另一方面 ,它也会见风使舵,随机应 变,经常吸收一些新鲜血液 ,通过招安和改编重塑自己 形象。毫无疑问,汪曾祺很 快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而 且这种喜爱可以用热爱来形 容。”汪曾祺不屑于主流, 主流自然也不屑于他,他被 文学史置于不尴不尬的位置 也就很自然了。 这也是目前的文学史对 汪曾祺的评价过低的第一个 原因。革命文学传统语境中 的文学史评判规则所沿袭的 苏联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政 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也就是说以革命的价值多 寡来衡量作品的艺术价值。 “上不了头条”的汪曾祺自然 就难以占据文学史的重要位 置,汪曾祺很容易被划入休 闲淡泊的范畴,和林语堂、 梁实秋、周作人一道,只能 作为文学的“二流”。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