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长安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16
折扣购买: 柏桦唐诗三百首
ISBN: 9787510709807
柏桦,1956年1月生于重庆。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出版诗集及学术著作多种,《望气的人》(**唐山出版社),《往事》(河北教育出版社)《左边——***时代的抒情诗人》(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和江苏文艺出版社分别出版),《四川五君子》(合著,德国荷尔德林协会出版)。*新出版的有《山水手记》《重庆大学出版社)。《史记:1950一1976》、《史记:晚清至民国》已由**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英文诗集Wind Says(《风在说》)已由美国西风出版社(Zephyr Press)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一点墨》已由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别裁》已由北方文艺出版社2014年出版。《为你消得万古愁》(诗集)已由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年出版。《革命要诗与学问》已由**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出版。《在清朝》(法语诗集)2016年由法国文字出版社出版。曾获安高(AnneKao)诗歌奖、《上海文学》诗歌奖、柔刚诗歌奖、《**》随笔奖等。2015年3月,获重庆“**文学奖”之诗歌奖。
1 唐诗,从流亡开始 诗王梵志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梵志(?-6707),僧人。原名梵天,黎阳(今河 南浚县东南)人。其诗语言浅近, 大半类于佛家偈语。集已佚,唐宋诗话、笔记及 敦煌残卷中尚保存若干诗篇。 这个开篇标题*非是为了吸引读者诸君的眼球, 而故作危言耸听之势。唐诗,这个我们*为熟稔的字 眼,确曾在上世纪之初,惨遭洗劫。如今留下来的固 然是其中的*大部分,但不可否认其中某些重要的诗 人、诗作早于百年之前就被西洋人从荒凉的西北戈壁 带出中国,他们至今还逗留国外。在那里他们享有盛 名,在**却寂寂无名。这些诗人包括了在此讨论的 对象王梵志,这个专以白话口语写作道德箴言或者描 摹世态人情**诗篇的诗歌狂士。 这位狂士,在唐时缺乏官方市场,被视为“异端 另类”。不过好在他的诗自有百姓喜欢,人谓其“不 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易愚夫改容, 远近传闻,劝惩令善”(敦煌写本《王梵志诗原序》) 。佛寺禅门往往用它来“教戒诸学道者”或“开悟愚 士昧学之流”。唐代诗人中,寒山、拾得等人都直接 继承了他的衣钵:而王维、顾况、白居易、皎然等, 也或多或少*到他的影响。王维曾在自己写的两首诗 下的小注里,注明是“梵志体”,可见其所*影响不 少。唐以后的宋,还是有人模仿“梵志体”写诗。可 是到了明清以后,王梵志的诗就开始湮没无闻。《全 唐诗》不载其诗。直到敦煌藏经洞发现王梵志诗的手 抄本后,才逐渐引起**外的重视。可是一场突如其 来的劫难又一次使得我们的诗人陷入*境。1900年, 那位臭名昭著的“王道士”将无数珍贵的敦煌卷子廉 价卖给了匈牙利裔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与法国考古学 家(亦是当时的头号汉学家)伯希和。余秋雨在其真正 成名之作,即那本风行神州的畅销书《文化苦旅》中 ,开篇便为我们展示了敦煌遭劫这一幕: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 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 ,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 卷、五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 用少量银元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 1911年10月,*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 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 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五大箱、六百 多卷经卷;…… 道士也有过犹豫,怕这样会得罪了神。解除这种 犹豫十分简单,那个斯坦因就哄他说,自己十分崇拜 唐僧,这次是倒溯着唐僧的脚印,从印度到中国取经 来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 地打开了门。这里不用任何外交辞令,只需要几句现 编的童话。 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都装好 了,扎紧了。吁——,车队出发了。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没有运费。 好吧,那就运到伦敦,运到巴.黎.运到彼得堡,运 到东京。 王梵志正是被这群洋人裹挟着出了境,开始了长 达一个多世纪的流亡生涯。他的意义如今还是留在国 外,在“三百首”的位置中他可能仅仅只有一首的分 量,而这一首可能正是此处所选的这篇《诗》。 也许,在我们看来,它不过是一首还有那么点意 思的“打油诗”,太简单了,纯粹的白话,时隔一千 多年,连解释都是徒劳多余的。但是,正是在这样的 声音中唐诗开始出发上路,它要用一百多年的时间来 抵抗上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浓艳诗风,而这一百年正是 初唐诗的一百年。一百年里,陈子昂、初唐四杰、张 若虚被人们记住了,但唯独王梵志和寒山,这两位重 要的口语诗僧,被人们遗忘了。因为他们简单,没有 雕饰,所以显得如此无足轻重。他们的流亡还在继续 ,唐诗的流亡也还在继续,而这样惨痛的现实又如何 能让我们舒心(“心下较些子”)呢? 2 还我未生时 我昔未生时王梵志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天公强生我,生我复 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 生时。 拒*死亡的故事,我们早已熟烂于心。秦皇汉武 遍求仙丹,魑魅魍魉魂兮归来,事实与虚构,无不如 此梦幻地编织人们对生命延续的珍视。但是唐诗的开 始却恰恰与之相反,它拒*出生。它从一个怪人、一 件怪事开始。这怪事发生在隋末卫州黎阳。 黎阳城东十五里处,有一户人家叫王德祖。这一 年,他家的一株林檎树生了一个大如斗的瘤子。三年 后,这瘤朽烂了。德祖见状,去那树上将瘤子皮(即 裹在瘤外的树皮)撕开,其中一个孩子砰然而出。德 祖惊异却又大喜,当即收养之。这孩儿长到七岁时, 突然开口问道:“谁人育我?复何姓名?”德祖指院 中树木并告诉他为林木所生。遂名王梵天,后改为王 梵志。 王梵志的神秘出生冥冥中似乎包含着某种天意。 唐代伟大诗歌的*初一个音符偏偏要被这位拒*出生 而又惊世骇俗(皎然将其诗归入“跌宕骇俗格”一类) 的和尚诗人奏响。他对他生命的任务毫无所知,因此 他才劈头叩问:“生我复何为?”紧接着,他又要一 个劲地重返未生时的境界。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 ?那是“无”的境界。但神已经下达了一道密令,那 就是“有”。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