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民盟历史人物)

闻一多(民盟历史人物)
作者: 闻黎明
出版社: 群言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3.60
折扣购买: 闻一多(民盟历史人物)
ISBN: 978780256275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滚滚长江奔流不息,越过九省通衢武汉,穿过苏东坡挥毫“大江 东去”的黄州赤壁,便进入浠水县境内。 浠水古称蕲水,一条源于大别山的巴水,把黄州与浠水隔为两 县。巴水汇入长江,入口处是樯帆林立的巴河古镇。离镇十多里有 个烟波浩淼的望天湖。1**9年11月24*(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二 十二*)未时,湖边一幢瓦屋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闻一多。 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益善,号友山,友三。和许多旧式 读书人家一样,他的名与字号也出**世经典的《论语》,《季氏篇》 云:“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父母对这个新生儿寄托了 光宗耀祖的希望,所以送孩子入学读书时,就径直用了“闻多”两字。 “一多”之名是闻一多后来自己改的。 社会学与心理学都认为家世与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具有不应 忽视的作用。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古老家族经过数百年沧桑,竟保存 下它的家谱,这为我们了解闻一多的生活环境提供了不少线索。 闻氏家谱共修过四次,初修于乾隆四十六年。它与以后的家谱 均自述说浠水闻氏的先祖,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景炎二年 (1277年)文天祥抗元失败,兵溃空,家属中有人逃脱,潜至蕲水之兰 清邑永福乡二十七都十三图,为了延绵宗祀,遂改“文”为“闻”以遮 耳目。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的时间也去事五百余年。不过, 它给人一种启示,即文天祥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在这个家族中* 到极高的崇敬与膜拜。 据家谱所言,蕲水闻氏一世祖为良辅公,元代初年已来此地。良 辅公生四子,唯次子谷瑞公有后。谷瑞公威猛善谋,红巾*起义时曾 率众保障乡邑,因功被明王朝录用,镇守西蜀之衢州卫。任满后,长 子留蜀,次子迁江南英山,三子、四子随父归蕲。闻一多就是谷瑞公 三子真三公的后裔。 闻氏的科举功名起于第六世大玉公,虽不显赫,但此后贡生,太 学生屡出不衰,许多人的名字后面都拖有一长串名目,这也是光宗耀 祖之习吧。 到了第十世显高公,举家迁至巴河镇,购置田产山林,开始发家 致富。显高公儿孙满堂,雄心勃勃,曾手订“佳启昌盛世,贤良佐邦 家,立心期中正,厚德焕光华”二十字之世谱,闻一多即“家”字辈。 第十五世大猷公在造化策缺塘左角买下一片土地,把家搬来。缺塘 左角紧依望天湖,是鱼米之乡,从此这一支脉便在这儿繁衍下去,并 把地名叫做“闻家铺”,还建起宗祠。 闻一多的曾祖父是第十七世良镝公。他贡名兆兰,敕封文林郎。 这本是个殷实之家,但于1853年太平**克武昌期间,室屋尽毁。 年底,良锜公之父贤筠公病逝,自己亦患血疾,只得弃成均持家道。 那时,书香不继是这种家庭的饮天大恨,良镝公“每于试后见族有报 捷者”,不由得“终夜涕泣”。 对闻一多影响*大的,要数祖父佐洼公。佐洼公名子淦,字禧 凝,号香泉、丽生,生于1833年,出世后七年便爆发了鸦片战争。佐 洼公少时赢弱,未冠而母丧,父亲未续娶,家中全靠独子支撑。他好 读纪事,嗜词章典雅,却不喜制艺,所以在科考中很不走运。某年赴 黄州应试,科场作《孙权钓台赋》,得正在视学的张之洞赏识,暗编堂 号。但由于文场不佳,名落孙山。家谱记载他为太学生,却未言是如 何取得的。佐洼公有中书科中书衔,还例授文林郎,这是因长子廷炬 中恩贡后而赠与的。 在佐洼公科场失利的时候,他的嫡堂兄弟却接连高中。大哥佐 渭中举人,授县教谕;二哥佐澍考取眷录官国史馆汉誊录,为修职郎; 连四弟佐溥亦登榜元,中进士,三任乡试同考官。这对佐洼公都是无 形刺激。于是,他家中稍裕,便建起“诱善斋学舍”,延师督子。不过 世风已变,他让孩子专读“各专门学诸书”,各“从其性之所近者习 焉”。闻一多后来一心涉猎喜爱科目,宁可放弃唾手可得的学位, 不能说没有祖父的影响。 佐洼公生四子三女,次子邦本公即闻一多的父亲。邦本公庠名 彬,*名廷政,字固臣、固城,号道甫,生于1866年1月20*,时值英 法联**入北京焚烧圆明园后的第六年。这是中国多灾多难的屈辱 时代,邦本公成年后,又逢中*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 丧失**等地。原来*人轻视的岛国*本居然打败了历史悠久、地 广人稠的泱泱大国,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震动是多么强烈。后来闻 一多曾翻译过一篇《**一月记》,记述的就是**人民抵抗*本霸 占宝岛的斗争过程。 1**8年,闻一多出生的前一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戊戌 维新运动。闻廷政与兄弟们常聚在一起议论形势,古老的家庭开 始有了新的气息。传统的诗云子*教育中,本来就蕴藏着爱国爱 民的意识,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不断加深,反抗异族侵略的思想 也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的迫切要求。就是在这个时刻,闻一多来到 了人世间。 闻一多出生于家业兴旺之时,佐洼公有力量在望天湖边筑起一 幢三进三重的宽大院落。为了与旧居区别,人称它“新屋”。新屋气 派非凡,一色青砖,门首悬“春生梅阁”四字匾额,两旁镌刻“七十从 心所欲,百年之计树人”对联。佐洼公一心“树人”,专辟“绵葛轩”书 房,内藏广购的经史子集达万卷之多,此外还收有字画拓片。闻一多 这辈出了不少人才,实得力于此。 闻廷政生有五子,闻一多为第四子。在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中, 他排行第十一,为了方便,弟、妹叫他一哥,子侄则叫他一伯、一叔。 闻一多的大哥名治,族名家骥,字德其,号展民,毕业于北洋法政专门 学校,年长11岁。二哥名新,族名家骢,字慕桓,号履信,毕业于湖北 方言学校法文预科,年长9岁。三哥名奇,族名家□,字希穆,号巡 周,毕业于北京国立工业专门学校,年长7岁。弟弟名常,族名家驷, 字侯,号尊五,后来留学法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年幼6岁。 旧式家庭很重视启蒙教育,闻一多5岁便入私塾,读《三字经》、 《幼学琼林》,也读《尔雅》与四书。稍后,佐洼公在新屋办起家塾,仿 照流行的学堂,起名“绵葛轩小学”,闻一多与自家子弟便在这儿读 书。任教的先生是毕业于师范学堂的王梅甫,他在例课之外,也教国 文、历史、博物、修身等新编课本。 闻一多少年老成,读书很用功。门外来了花轿或龙灯,别的孩子 都跑去看,他却能安心看书,不*干扰,所以常得到祖父夸奖。其实 孩子没有不好玩的,但家中管教甚严,书念不好要打手板。闻一多的 母亲以严厉出名,这位太学生刘廷熙的掌上明珠,从小也*过映雪囊 萤、悬梁刺股的家教,以至孩子在她面前都十分规矩。 白天,闻一多在家塾念书,晚上还随父读《汉书》。他父亲是以 科场史论人庠的,算是具备了秀才功名。他对孩子爱读史著颇为满 意。一次,闻一多“数旁引*课中古事之相类者以为比,父大悦,自 尔每夜必举书中名人言行以告之”。这些基础教育对人的一生都 有价值,闻一多习美术而顺利地转*学术,也*益于这种童子功。 兴趣广泛是孩子的特点,闻一多对绘画的兴趣尤为突出。琴棋 书画本来就是文人的擅长,父辈中能画几笔的有好几位,闻一多*到 感染,也摹仿着学起画画。舞台上的人物、古书中的绣像,都成他笔 下的形象。家里要剪个枕花鞋样,也找他绘图。这种发于自然的涂 鸦,*后竟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乡村毕竟比较闭塞,改良的家塾也非正规学校。1910年,11岁 的闻一多和几个嫡堂兄一起来到武昌读书。 20世纪初年,湖北在洋务派大员张之洞的主持下,开办了一批 新式学堂,其规模在全国首屈一指,仅1904年便有200多所大中小 学学堂,武汉一地的学生就达五千余人。闻一多七个兄弟在叔父闻 廷治的照管下,在武昌芝麻岭三佛阁庙内,租下半边小楼,自己起火 做饭,准备投考学校。 秋天,闻一多被两湖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校录取了。这是所 颇有名气的学校,曾*到张之洞、梁鼎芬(武昌知府)的特别关照,无 论教材、方法,还是教师来源,都与旧式学校有很大不同。 在这所学校只读了一年,便发生了辛亥武昌起义。说来也是机 遇,能够目睹到这个划时代事件的人并不多,而闻一多却碰上了,而 且恰恰发生在他求知之时,留下的印象自然十分深刻。不过,当街上 **林立的时候,他和大人们都没有想到它在中国近代**的深远 意义。然而,对于起义的成功,闻家人都抱着欢迎的态度。 闻一多的父辈思想并不僵化,《新民丛报》、《东方杂志》之类书 刊,在新屋都能见到。所以,在起义中闻一多和兄弟们非但没有惊 慌,反而有种兴奋的感觉。不知在什么人怂恿下,闻一多居然把头后 的辫子也剪掉了。当时局势还不明朗,清**势力还很强大,前些年 革命*的多次起义均告失败,谁能保证这回不是它们的重演呢。此 刻剪去辫子,意味着与清王朝决裂,万一起义失败,那面临着的便是 一场灾难。闻一多才12岁,想得没那么多,但家里人却为他捏了一 把汗。 清**的*队很快反扑了,在汉口、汉阳相继展开搏斗,学校纷 纷关闭,武昌城中气氛紧张。闻一多和避难的人群一起涌出城,返回 老家去。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