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中国金融未来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
作者: 夏斌//陈道富//李南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25.00
折扣价: 18.10
折扣购买: 十问中国金融未来
ISBN: 9787506043557

作者简介

夏斌 国务院参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组专家,“中国经济学家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银行家》杂志编委会主任,上海、北京等多个省市政府特聘专家、顾问,中国数所大学及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并购公会首席经济学家。 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证监会交易部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负责人、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 著有《中国货币供给理论的实证研究》、《货币供应量不宜作为货币调控的唯一目标》、《中国私募基金报告》、《关于中国30年渐进改革理论框架的认识》等,曾主编《金融知识百科全书·中国金融理论部分》(1991年)、《证券大辞典》(1994年),出版《金融控股公司研究》(2001年)、《转轨时期中国金融问题研究》(2001年),翻译《日本的自由化和金融革新》(1988年)。 陈道富 毕业于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和金融改革。曾参加中财办、全国政协、全国人大、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多项课题。参与“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研究及各个部委等宏观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研究、讨论。曾发表《中国流动性报告》、《2005年中国汇率报告》、《外汇储备的战略运用》等50多篇专题报告。 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财富非常道》主持人。她的采访对象包括了中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最成功的企业家以及索罗斯等国际金融界和企业界的风云人物。从现场记者到众多财经节目的主持人,李南以睿智、犀利的风格树立起其专业形象,但其中又不乏机智风趣,在中国的经济界和传媒界成就了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 2006年11月13日,李南以脱口秀的全新方式挑战财经电视的节目样态。倾夜之间,作为中国财经脱口秀第一人,李南和《财富非常道》一起,站在了财经电视节目的顶峰。 凭借足够的勇气和智慧,美女主持人李南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今中国最资深、最具影响力的财经电视主持人之一。

内容简介

李南:我看到一个不完全的统计,说中国目前有28个城市都提 出了要建世界性的、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金融中心。还有很多城市需要 建所谓的“金融服务后台”,包括我们知道的大城市,甚至像铁岭这样 的小城市。我可以理解地方政府需要一个因素来拉动经济的发展,给经 济更多的活力,金融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动力。那么在这当中,您看到 了什么?中国需不需要这么多金融中心?美国那么大的金融市场,我们 知道的也只不过是华尔街、芝加哥这样的金融中心。中国各地争建金融 中心现象,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样去看待这样一个事情? 夏斌:你刚才说的这个现象,这两年确实在中国势头很猛。第 一,就我本人来说,也经常被邀请到某些地方,去研究那里的金融中心 问题。比如说,西南的重庆和成都,西北的兰州和西安,都要成为区域 性金融中心。而除上海外,北京、深圳、广州在金融中心问题上的表 述,好像都有点大同小异。我想地方上的领导,不管是在经济专业圈 的,还是在金融圈的都知道,金融中心的发展是成熟经济的一个标志。 中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就要发展金融中心,它的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对 GDP的带动、对产业的调整、对就业的推动,都是有好处的。所以我 认为,地方政府这个心态、本意都是好的,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 这个问题,放在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大家提都不会提。这说明大家已 经充分认识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二,我的老领导,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同志在当天津市市 长的时候,国务院下了一个关于“天津滨海开发区综合试点改革”的 方案,让金融“先行先试”。当时戴市长叫我去参加研讨会并发言。我 在研讨会上说,尽管下了“先行先试”的文件,但是在我们进入21世 纪之后,天津的“先行先试”,实际上不可能再像上个世纪80年代的 深圳和90年代的上海那样搞金融创新、金融改革以及推广各种各样新 的金融工具了。为什么呢?因为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整个中国金融 市场体系,金融市场的制度框架、机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在这些框架 中,整个市场的运行机制是统一的,全国的金融市场是统一的。也就是 说,上海有的金融品种,或者兰州有的金融品种,全国各地的投资者都 可以参与。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滓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再搞“先行先试” 就很难了,因为不像过去的时候,市场是不统一的,信息是不灵通的。 我讲这个事例想说明什么问题呢?现在全国各地都要搞金融中心,这个 积极性、出发点我们大家都能理解,也都能接受,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 这个大环境的变化。国家已经确立了金融战略,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 成国际金融中心,这个战略确定了,所以很多金融资源,包括后来的金 融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全国银联等等都设在了上海,连中国人民 银行的第二总部都设在上海了。 李南:我在这本书《中国金融战略:2020》里看到一句话,说 不要想当然地伙为金融一定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这个“想当然”怎么 理解?到底金融跟经济在你们的理解当中,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陈道富:就是说,如果金融发展适应于经济发展的话,就能够促进 经济发展;但是,如果金融发展不适应于经济发展,不论是超越还是滞 后,它都可能对经济发展造成一些阻碍。比如金融中心的发展,当一个 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它会自然形成一定的金融中心,那么这类 金融中心就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服务作用。但是在经济发展还 没到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到处都建金融中心反而会有问题。 夏斌:也就是说,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李南:对,就是说金融中心的背后是市场和交易,而不是一堆大 楼在那里,就是金融中心了,是吧? 夏斌:是的,市场和交易的背后就是经济。“长三角”是中国经 济最发达的一个区域,上海又因为有传统的金融资源,再加上金融市场 和交易本身有个“积聚效应”,所以选择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是合适 的。但我同时想告诉大家,也是我在深交所当老总的时候就曾说过的, 从纯技术上讲,在无纸化交易下,即使在青海的沙漠里也不是不能搞交 易所,因为我们交易所的撮合成交都是通过卫星来实现的,它是个无形 的市场。关键还是交易的品种、交易的工具、交易的制度。比方说,还 是用上海来举例子,我们说把上海办成国际性金融中心,这是我们的长 远目标,但现在还办不成,为什么?因为它制度不够。什么制度?人民 币还不能自由兑换,交易的品种还局限于中国境内的一些人民币资产, 外汇还不能随便兑换成人民币来做交易,所以说只要这个制度没突破, 你想办国际性金融中心也办不成。 李南: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我的一个朋友说他当年去美国 的哈特福德市应聘。那个地方是全美甚至欧洲的保险业巨头的总部,我 朋友到了之后发现尽管总部在那里,楼在那里,但是那地方像个“死 城”一样,就是它没有交易在那里,所以没有人会说哈特福德市是个 金融中心。后来他跟我说,你看义乌那个地方,从一个小村子成为一个 那么活跃的市场,甚至开始有金融大楼在那里盖起来了。它是先有市场 交易,再有金融发展,而不是一个地方建一条街的高楼大厦,这个楼叫 “财富中心”,那个大厦叫“金融大厦”,就是一个金融中心了。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