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武汉大学
原售价: 28.80
折扣价: 21.00
折扣购买: 有氧信息
ISBN: 9787307067356
杨大宇,中国思维导图教育专家。长期从事思维导图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经过其培训的学生和家长多达上万人,被学生和家长们称为解决学习问题的“及时雨”。 1998年开始从事思维导图的教学研究。 2001年,在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任教,并开始了将思维导图与日常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与实践。 2005年,担任上海《IT时报》特约撰稿人,主笔专栏“IT时评”。 2006年,开始正式进行思维导图的推广和培训工作。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欢迎。 2006年底,与哈尔滨出版社合作,出版《中学生必读的智理故事全集》一书,在学生和家长中产生了不俗的反响。 2007年,开设网络远程培训。其思维导图网络讲座《一步一步思考》和《思维导图基础讲座》在互联网反响极大,点击率达数万次之多。 2007,与中国发改委旗下的《中国中小企业》合作,担任特别撰稿人,为其撰写特约文章。 2008年,与武汉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个人专著《有氧信息》。此书倡导了快乐学习和简单化学习的理念。 2009年,与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出版个人教学专著《画出好成绩》。这是国内第一部由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写就的思维导图图书。此书的内容来源于上万名学生的亲身实践,出版前即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关注。 2011年,与重庆出版社合作,针对国内普遍存在的厌学问题出版学习方法指导专著《破解厌学的魔咒》。 2012年,被长春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办公室聘为“德育专家”。 2012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为“专家组成员”。 2012年,被中国全脑教育项目办公室专家委员会聘为“特邀讲师”。 2013年,脱销已久的《画出好成绩》由湖北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 2014年,杨老师受河北省涿鹿县教育局的邀请,在全县进行大规模的学习方法培训。目前,所有涿鹿县中小学都在教学中使用杨老师的教学方法,并以该方法的实施情况作为考察教学成绩的硬性标准。
离开固体食物,人最多可以生存30天左右; 离开水,人最多可以生存7天左右; 而离开氧气,人只能生存几分钟。 是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氧气对人更重要了。让我们做个很简 单的游戏:在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屏住呼吸,用手捏住鼻子,闭紧嘴巴, 确保不会有空气进入你的呼吸系统。看看自己身边的表、手机或者闹钟,测 量一下你能在无氧的环境下坚持多长时间?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生物都要依靠氧气才能生存。通过氧气在生物体 内产生化学作用,我们才拥有了生物能量,并进而得以存活。 缺氧对人会有很大的伤害,这一点人人都知道。可是你知道缺氧对人的 哪个部分损伤最大吗? 不管你刚才心里猜到的是什么,其实真正的答案就是你刚刚工作的器官 ——大脑。 大脑对我们每个人都极为重要。这不仅仅因为它是惟一承载我们思考的 器官。很多人都知道我们的大脑很轻,有多轻呢?一个成年人的脑只占体重 的五十分之一。和你的手提电脑相比,人脑在重量上算得上“体态轻盈”。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脑的耗氧量占人体总耗氧量的四分之一。我们每吸入一 口空气,其中四分之一的氧气都跑到我们的脑袋里去了。那些经常处在运动 状态的四肢对氧气的消耗,反而比不过这个酷似菜花的家伙。更少的人知道 ,你的心脏每收缩一下,那飞速涌动的血液就有六分之一流向了脑。 可是,与我们日渐丰满的腹部和臀部不同,脑组织本身几乎没有一点点 类似于脂肪一样的物质储备,说的更简单一点,在能量消耗方面,大脑是个 败家子,给它多少就花多少,从来不想着把多余的能量存起来。这样一来, 我们对大脑的血液、氧气供应就必须准确、及时。稍有差池,大脑就要消极 怠工,甚至会罢工。而大脑的每次罢工,都会给我们带来深深的伤害。 所谓大脑的罢工,也就是因为缺氧而导致的功能降低,或者暂时中止了 。如果你经常打哈欠,那么这往往标志着你的大脑没有得到足够的氧。如果 你经常胡思乱想、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往往证明你的大脑对你的供氧状况比 刚才还要不满。如果你常常丢三落四,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可能也说明你 的大脑处在缺氧状态。当然,如果上面这些情况你统统都具备,也不要慌张 。因为这些现象都是大脑轻度缺氧的表现。可是如果你出现意识障碍、惊厥 、昏睡或昏迷等情况,就要当心了。这不仅标志着大脑功能的严重受损,还 意味你已经出现了生命危险。 大脑的脆弱程度远超出我们一般人的想像:在持续缺氧的情况下,只需10秒 钟左右,大脑就会丧失知觉;如果持续6分钟以上,将形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在这种不可逆转的损伤状况下,不管多么高明的医生,都无法让你的大脑 恢复原来的状态! 也许你觉得这种情况离我们很远,事实上,大脑缺氧在现代人的生活中 是一种常态,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导致大脑缺氧的原因有很多。从环境的角度上讲,空气质量的恶化是大脑缺 氧的元凶之一。当化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弥漫在城市中的时候,当各类汽车 的尾气喷射在马路上的时候,当你在火车站或人员拥挤且封闭的公共场所里 呼出二氧化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都在不同程度上处在缺氧的状态之中。 这些外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不是我们可以左右的。想和我们的祖先一样 呼吸清新的空气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的愿望。为了在现代化的都市中生活, 我们必须付出一些代价。而大脑缺氧就是其中之一。 环境的影响不是大脑缺氧的惟一元凶。大脑缺氧的发生还和我们的用脑 方式直接相关。超长时间用脑、用脑方法不当、精神压力过大,都会导致我 们的大脑缺氧。这些因素和环境不同,它们都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只 要我们能够稍稍改变一下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以及方法,就可以极大地缓解大 脑缺氧的情况。可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将大脑当作廉价的机器驱使,最 后的结果只能是让我们的大脑备受其害,且工作效率越来越低。 我们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房间,同样的身体 状态,在阅读不同的书籍时效果完全不同。那些我们感兴趣的书,比如漫画 、小说、时尚杂志之类的书,看很久也不会疲惫。而那些艰深的、厚重的学 术书籍或者专业工具书却常常让我们犯困。类似的情形在中学生身上体现得 可能更典型一些:当他们阅读自己不喜欢的学科或者书籍时,很容易哈欠连 天,陷入十分疲惫的状态,而同样还是这些学生,如果进了网吧,就一个个 生龙活虎,不知疲惫。 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很不平常的秘密:那些让我 们哈欠连天的书籍和信息实际上是导致我们大脑缺氧的罪魁祸首。大脑陷入 疲惫、困倦的状态,是一种生物的自我保护功能,它通过疲惫、困倦来强迫 人们休息,以重新为大脑提供氧气,或者起码可以阻止本已陷入缺氧状态的 大脑继续耗费大量的氧气。但我们却常常并不理会造物主赋予我们的保护本 能,像凶残的奴隶主一样驱使我们的大脑,在大脑已经进入抑制状态时继续 工作,并导致大脑的工作效率急剧下降,甚至造成大脑损伤。 不知道那些强迫自己的孩子在困倦的状态下继续苦读的家长、那些依靠 咖啡和香烟度过漫漫长夜、赶夜工的脑力工作者们看到这里,会有什么感觉 。 善待自己,是每个生物的本能,请珍惜并保护我们的大脑吧。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