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丰子恺专集经典彩绘本)/美冠纯美阅读书系

白鹅(丰子恺专集经典彩绘本)/美冠纯美阅读书系
作者: 丰子恺
出版社: 同心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4.64
折扣购买: 白鹅(丰子恺专集经典彩绘本)/美冠纯美阅读书系
ISBN: 9787807169130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浙江桐乡石门镇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友人誉为“现代中国*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的漫画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他的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其主要的文学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车厢社会》、《率真集》、《丰子恺散文选集》、《丰子恺文集》(7卷)等。译著有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初恋》、《猎人笔记》,日本作家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另有漫画集《子恺漫画全集》等多种。

内容简介

忆儿时 导读: 本文原载于1927年6月10日《小说月报》**8卷第6号。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对于儿童天真烂漫的心性的把握,对于人生况味的 细致体验,一向为人所称道。在这篇文章里,丰子恺先生回忆了三件儿时 的赏心乐事:一是祖母养蚕,二是中秋吃蟹,三是和王囡囡钓鱼。对于那 个年代的孩子,这原本是三件极为平常琐碎的小事,但在丰子恺的笔下, 这些事具有了特别醇厚的味道,深深打动着读者。 之所以有如此令人动情的效果,是因为串连全文的是绵远悠长的回忆 的线,家常式的叙述方式,恰如茶余饭后与家人友人叙谈式的语气,平实 朴素的字里行间,抒发了对亲情以及友情的深情追忆。蚕落地铺、戏走跳 板,学剥蟹壳、月下吃蟹,捉米虫、迷钓鱼,写得都**细致,情趣盎然 。和亲人共享劳动的乐趣和美食美景,与小伙伴互相关照,从友谊中得到 生活的乐趣,这些琐事,都有真情做底蕴。我们从中可以管窥一生都充满 童心的丰子恺,也可以看到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洒脱, 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如同他的漫画、书法一样写意传神,别 具风采。 我回忆儿时,有三件不能忘却的事。 **件是养蚕。那是我五六岁时,我祖母在日的事。我祖母是一个豪 爽而善于享乐的人,良辰佳节不肯轻轻放过。养蚕也每年大规模地举行。 其实,我长大后才晓得,祖母的养蚕并非专为图利,叶贵的年头常要蚀本 ,然而她喜欢这暮春的点缀,故每年大规模地举行。我所喜欢的,*初是 蚕落地铺。那时我们的三开间的厅上、地上统是蚕,架着经纬的跳板,以 便通行及饲叶。蒋五伯挑了担到地里去采叶,我与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 。蚕落地铺的时候,桑葚已很紫而甜了,比杨梅好吃得多。我们吃饱之后 ,又用一张大叶做一只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蒋五伯回来。蒋五伯饲蚕 ,我就以走跳板为戏乐,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祖母忙 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然而这满屋的跳板,像棋盘街一样,又 很低,走起来一点也不怕,真是有趣。这真是一年一度的难得的乐事!所 以虽然祖母禁止,我总是每天要去走。 蚕上山之后,全家静默守护,那时不许小孩子们吵了,我暂时感到沉 闷。然而过了几天,采茧、做丝,热闹的空气又浓起来了。我们每年照例 请牛桥头七娘娘来做丝,蒋五伯每天买枇杷和软糕来给采茧、做丝、烧火 的人吃。大家认为现在是辛苦而有希望的时候,应该享受这点心,都不客 气地取食。我也无功受禄地天天吃多量的枇杷与软糕,这又是乐事。 七娘娘做丝休息的时候,捧了水烟筒,伸出她左手上的短少半段的小 指给我看,对我说:做丝的时候,丝车后面,是万万不可走近去的。她的 小指,便是小时候不留心被丝车轴棒轧脱的。她又说:“小囡囡不可走近 丝车后面去,只管坐在我身旁,吃枇杷,吃软糕。还有做丝做出来的蚕蛹 ,叫妈妈油炒一炒,真好吃哩!”然而我始终不要吃蚕蛹,大概是我爸爸 和诸姐都不要吃的缘故。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的空气。日常 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 、缸,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 丝做好后,蒋五伯口中唱着“要吃枇杷,来年蚕罢”,收拾丝车,恢 复一切陈设。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寂寥。然而对于这种变换,倒也觉得新奇 而有趣。 现在我回忆这儿时的事,常常使我神往!祖母、蒋五伯、七娘娘和诸 姐都像童话里、戏剧里的人物了。且在我看来,他们当时这剧的主人公便 是我。何等甜美的回忆!只是这剧的题材,现在我仔细想想觉得不好:养 蚕做丝,在生计上原是幸福的,然其本身是数万的生灵的杀虐! 《西青散 记》里面有两句仙人的诗句:“自织藕丝衫子嫩,可怜辛苦赦春蚕。”安 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 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 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因此这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 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P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