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2.70
折扣购买: 山南水北
ISBN: 9787570200382
韩少功,男,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于湖国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编辑、副主编(1982),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天涯》杂志社社长(1995),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等职。 主要文学作品有《韩少功系列作晶》(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韩少功作品系列》(十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含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完美的假定》等、长篇作晶《马桥词典》《暗示》《山南水北》《日夜书》。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0/1981)、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1997)、法国文艺骑士奖章(2002)、全国鲁迅文学奖(2007)、华语传媒文学大奖(2007)、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2010)等。作晶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在境外出版。
01.扑进画框 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湖水。 汽车爬高已经力不从心的时候,车头大喘一声, 突然一落。一片巨大的蓝色冷不防冒出来,使乘客们 的心境顿时空阔和清凉。前面还在修路,汽车停在大 坝上,不能再往前走了。乘客如果还要前行,投访蓝 色水面那一边的迷蒙之处,就只能收拾自己的行李, 疲惫地去水边找船。这使我想起了古典小说里的场面 :好汉们穷途末路来到水边,幸有酒保前来接头,一 支响箭向湖中,芦苇泊里便有造反者的快船闪出…… 这支从古代射来的响箭,射穿了宋代元代明代清 代民国新中国,疾风嗖嗖又余音袅袅——我今天也在 这里落草? 我从没见过这个水库——它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 中期,是我离开了这里之后。据说它与另外两个大水 库相邻和相接,构成梯级的品字形,是红色时代留下 的一大批水利工程之一,至今让山外数十万亩农田受 益,也给老山里的人带来了驾船与打鱼一类新的生计 。这让我多少有些好奇。我熟悉水库出现以前的老山 。作为那时的知青,我常常带着一袋米和一根扁担, 步行数十公里,来这里寻购竹木,一路上被长蛇、野 猪粪以及豹子的叫声吓得心惊胆战。为了对付国家的 禁伐,躲避当地林木站的拦阻,当时的我们贼一样昼 息夜行,十多个汉子结成一伙,随时准备闯关甚至打 架。有时候谁掉了队,找不到路了,在月光里恐慌地 呼叫,就会叫出远村里此起彼伏的狗吠。 当时这里也有知青点,其中大部分是我中学的同 学,曾给我提供过红薯和糍粑,用竹筒一次次为我吹 燃火塘里的火苗。他们落户的地点,如今已被大水淹 没,一片碧波浩渺中无处可寻。当机动木船突突突犁 开碧浪,我没有参与本地船客们的说笑,只是默默地 观察和测量着水面。我知道,就在此刻,就在脚下, 在船下暗无天日的水深之处,有我熟悉的石阶和墙垣 正在漂移,有我熟悉的灶台和门槛已经残腐,正在被 鱼虾探访。某一块石板上可能还留有我当年的刻痕: 一个不成形的棋盘。 米狗子、骨架子、虱婆子、小猪、高丽……这些 读者所陌生的绰号不用我记忆就能脱口而出。他们是 我知青时代的朋友,是深深水底的一个个故事,足以 让我思绪暗涌。三十年前飞鸟各投林,弹指之间已不 觉老之将至——他们此刻的睡梦里是否正有一线突突 突的声音飘过? “巴童浑不寝,半夜有行舟。”这是杜甫的诗。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是贾长江的诗。“ 云间迷树影,雾里失峰形。”这是王勃的诗。“野旷 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孟浩然的诗。“芦荻荒 寒野水平,四周唧唧夜虫声。”这是《阅微草堂笔记 》中俞君祺的诗……机船剪破一匹匹水中的山林倒影 ,绕过一个个湖心荒岛,进入了老山一道越来越窄的 皱褶,沉落在两山间一道越来越窄的天空之下。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