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思考

跨界思考
作者: 陈永隆//王铮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6.00
折扣购买: 跨界思考
ISBN: 9787513923910

作者简介

陈永隆 台湾交通大学兼任副教授, 跨界思考力研究室主持人, 讲师,作家,跨领域成功人士。 跨界思考研究者和实践者 “跨界思考力研究室”主持人,开发相关课程、研发模型、工具和表单; “跨界思考工作坊”主要负责人,开展100余次跨界思考力实践课; 出版书籍《跨界思考操练手册》(繁体),《轻松搞懂知识管理》等数码作品多部; 2010年被评选为“中国知识管理人物”; 2011年入选中华知识经济协会台湾知识名人。 跨领域成功人士 横跨工程、信息、管理各领域,实现个人优势转型。 1994年获中国工程师学会工程论文奖; 出版24本电脑技能类图书,《解密KM成功密码》2008年获金书奖; 曾担任超过20家企业等各类单位知识管理咨询顾问, 连续12年获选《管理杂志》“华人500大企管讲师”。 王铮博士 南开大学硕士,中科院博士; 西北大学讲师,中科院知识管理论坛期刊编辑,博士后在研; 跨界思考力研究室顾问。 知识管理领域新生代人物, 曾任联想集团知识管理工程师,参与联想全球新兴市场知识管理工作。 博士论文《面向创新的开放知识管理模式》获评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优秀论文。

内容简介

如何设定自己的第二专长? 从I型人到T型人,再到π型人 前文提到“π型人”是相较于“T型人”“I型人”而提出的。I型人是指完全聚焦和依赖于唯一的专长领域;T型人则是除了专精于第一领域(T中的垂直线),还具有广泛吸收跨界知识的能力(T中的水平线);而π型人则对专业技能具有高掌握度,同时拥有第二和第三项专业技能,具有跨领域的观察视角与经验,能够创造出相当于一般员工双倍或者三倍的价值。 你可能在之前已经有过跨领域的经历,也可能正在酝酿生涯的新一次转型,抑或是你刚刚毕业,准备从学校跨入你的第一个工作领域,这些都没有关系,你现在已经具备了关于跨界思考的基本认知,可以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跨界行为进行规划、预测、布局和管理。 其实,人生的每一次转型都可能是一次跨界的契机,而每次成功的跨界行为背后是有方法和技术来保障和支撑的。这一章我们与你分享这些实用的技巧方法和分析工具,如果你正在准备跨界,我们或许可以帮助你确定适合的跨界方向;如果你仍打算在同一个领域长期坚持,我们也希望帮助你确立一个适合长期发展的第一专长。 根据优势与趋势挑选第二专长 对于要如何挑选合适的第二专长,我们提供了两条标准: (1)能够帮助目前工作中使用的核心专长(第一专长)增值或加分。 (2)优先选择与新兴科技或未来趋势接轨的专长,可随时为自己未来跨界或转型做准备。 这两条标准可以分别概括为“优势”与“趋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优势一般来源于目前的工作,必须在工作中,学习、培养和锻炼核心优势。在选择第二专长时,一定要能与你的核心优势相结合,为你的第一专长加分,否则显示不出其价值。而选择与新兴科技和未来趋势接轨的事情,这样做的好处是为未来的跨界打下基础。 如果你的第一专长正处在一个夕阳产业(在极具变化的年代,谁能保证自己今天蒸蒸日上的事业在明天不会变成夕阳产业呢?),或者你的公司面临倒闭、裁员(当然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都不会发生),不用担心,因为你已经做好了布局,你的人生一直在打造竞争力的组合。你的第一专长提供当下的竞争力,而与趋势接轨的第二专长,则储备未来的竞争力。 笔者老陈的职业经历也是不断地选择与设定第一专长和第二专长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老陈在台湾石油公司做研发,石油工程、流体力学是老陈的核心专长,当时老陈的第二专长就是计算机操作能力很强。那时在台湾的新竹科学园区,有很多留美归来的硕博士研究员,他们都还不太熟悉当时新出现的Word、Excel、PowerPoint 这些实用的Office工具。那时候的老陈仅仅是一个硕士,但对office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并能熟练操作,所以在90年代因身体因素离开石油行业,顺利地转换跑道进入Office培训领域并出版相关书籍。在那个时期,老陈不仅担任科学园区多家公司的计算机讲师,几年内也写了24本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工具书。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Office专长,在石油行业虽只是第二专长,却让老陈的研究发展工作提高了效率增加了绩效;离开石油公司后,第二专长立刻变成第一专长主业,且几乎 是无缝接轨。 2000年之后,知识管理成为老陈的第一专长,有关知识管理的书籍还拿到了优秀图书奖,当时老陈已经意识到知识管理的未来一定要和创新连通起来。因为在现今的时代,知识占有得多不一定能带来竞争力,反而可能会遏制创新,趋于保守,导致落后,在企业界和学术界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老陈把创新研究作为自己的第二专长,研究久了,逐渐发现,创新来自于你接触不同的人,融会贯通不一样的知识——这不就是跨界嘛! 你自己或你身边的人,是否也有类似的经验? 其实,专业设定与转型很简单,你只要记住这两句话: 用你的优势,接轨未来的趋势; 现在工作的第二专长,可能是下个工作的第一专长。 那么,具体如何识别自己的优势呢?我们将在下一节详细介绍。 1.跨界思考,风靡全球的高价值创新思维模式,是未来十年,最有价值的认知升级和自我精进的思考模式。 当移动的竞争对手变成微信,银行的竞争对手变成支付宝,大跨界时代,你的竞争对手可能是任何人,只有拥有跨界的思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跨界思考,在李开复“复合型人才”、大前研一“π”型人理论之上,结合西方最新知识管理理论,形成的独创性思考理论,是未来十年,最有价值的认知升级和自我精进的思考模式。 2.历经多年研发实践,两位作者强强联手打造、创造性融合各种思考工具,自成“跨界思考模式”。 历时多年,荣获多项思考方法专利的陈永隆教授,台湾交通大学副教授,是跨界思考力研究室的主持人,多年来研究和实践跨界思考力,研发跨界课程和跨界思考力工具,受到各大企业欢迎,并相继在大陆、东南亚华人企业开设“跨界思考工作坊”,班次超过百余班,人数超过数千人,产业横跨金融保险、生物科技、化学化工、营造业、汽车业、时尚产业、科技产业等。也曾受邀至资策会、工研院、科学园区训练中心、台湾证券交易所、中华汽车、鸿海精密工业、英业达集团、亿光电子等企业演说。 中科院博士,知识管理新生人士王铮,现在在大学从事教学和博士后研究工作,兼任知识管理期刊编辑。在联想企业总部企业担任知识管理工程师,是新时代知识管理新锐。 两位强强联手,融合了“九宫格法”“SWOT分析法”“优势转型矩阵”“思维导图法”“六顶思考帽法”等诸多思考管理工具,形成自成系统的跨界思考模式,用于创造性发现和解决个人、团体面临的所有问题。 3.5个关键步骤,126张完整思考图,完美覆盖个人成长、创意、学习、工作、生活等各领域,一本书让你学会如何跨界思考。 书中通话解析实际案例,运用各种思考工具,通过定锚、转型、聚散、跨界、思行5个关键步骤,运用126张分阶段思维导图,一步步培养跨界思考能力,完美解决个人成长、学习、工作、生活各个领域的难题,彻底掌握跨界能力,拥有先人一步的机会。 4.赠送“跨界思考精华”╳“个人探索实践表”╳“跨界思考操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