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天津人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4.30
折扣购买: 阳光男孩黄铁良/名家笑侃相声圈
ISBN: 9787201116563
相声演员黄铁良,原名黄德义,满族人,1937年 农历九月生于北京一个没落旗人家庭。 黄铁良幼时家住北京新街口板桥头条胡同一个四 合院里,院子讲究工整,与他后来常常上演的相声《 夸住宅》里的描述极为相似。黄家本是大家庭,以老 祖母(依旗人风俗称为太太)为首,伯父母一家、他们 一家都居住在一起。他的父亲是一位铁路职工,母亲 是家庭主妇,黄铁良是八个子女中的长兄。同住的还 有一位四姑黄仲华,是一位京剧演员,艺名黄迎秋, 曾与杨宝忠合作唱戏,后来还开过演出曲艺的剧场, 名为“迎秋茶社”。正是这位四姑,引导黄铁良走上 了从艺之路。 1950年,黄铁良十三岁,正在上高小。共和国初 建,百废待兴,最先恢复的就是演艺行业,全新的国 家政府复兴文艺,尊重艺人;艺人们经历了多年飘摇 动荡,渴望安定下来,让自己的艺术得以发挥发展; 而度过战争苦难,初尝新社会甜蜜生活的人们,由于 温饱无忧、老病有养而欣喜不禁,重又燃起欣赏艺术 的热情。北京的剧场、茶馆。一时间热闹非常,且是 名角荟萃,知音云集。 而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少年,这个年龄正是贪玩阶 段,对感兴趣的事有一种本能的如醉如痴。黄铁良迷 上了看戏、听书、听相声、听大鼓。那唱腔或优雅或 明丽或高昂或雄壮,那故事或曲折或惊险或欢喜或悲 伤,那人物或忠勇或善良或奸狡或残暴,都使小小少 年那么沉醉其中、不能自拔。半个多世纪以后,他每 每回忆起当年:“那时候电台播放关顺鹏、关顺贵兄 弟的竹板书《薛刚反唐》,哎呀,太好了,故事那个 抓人,人物活灵活现,一环扣一环,我是每天必听, 真是太好了。”那一派向往之情,仿佛又回到少年时 代。 书包藏在“沟眼儿”里,逃学去听相声,是常有 的事。当时相声场子是“零打钱”,每到收钱时,黄 铁良就跟几个同龄的孩子一起,转身就跑,等人家打 完钱,再钻进剧场,继续听得津津有味。虽然不太热 衷读书,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黄铁良却是活跃人物, 唱歌尤其出色,班主任老师曾经指着这个学生说:“ 这是个干文艺的好材料!” 在他还是七八岁的时候,常去西单商场的启明茶 社,那是著名的“相声常家”常连安经营的专演相声 大会的园子,后台经理就是常连安。虽然舞台设备简 陋,后台狭窄,但是演出阵容甚强,有众多的京津两 地相声艺人轮流献艺,如张寿臣、刘德智、华子元、 吉坪三、马桂元、郭荣启、于俊波、赵霭如、常连安 、于垄江、侯一尘、张杰尧等老艺人,还有刘宝瑞、 郭全宝、王世臣、白全福、罗荣寿、王长友、李宝麒 、马四立、孙玉奎等,都在启明茶社演出过。黄铁良 尤其对苏文茂、常宝华、于连仲、于春藻、赵春田等 少年演员十分羡慕,他们当时正在启明茶社熏陶受业 。 这期间黄家也有一些变故,老祖母去世,兄弟分 家,离开了板桥头条的大宅子,先是搬到顺城街,后 来又搬到达智营。达智营这里房间宽敞,并且周围多 有高邻,隔壁就是常连安家,红极一时的侯一尘也住 在附近。 四姑迎秋始终跟黄铁良一家在一起生活,大概是 1950年左右,四姑在前门外鲜鱼口开办了“迎秋茶社 ”,一百多人的小剧场,专演相声、鼓曲以及魔术、 气功等等,并且以相声居多。侯宝林、郭启儒攒底, 高德明、赵蔼如、罗荣寿、李桂山、王世臣、王恩禄 、赵春田、于世德、于春藻、于连仲等上演相声大会 ,还有京韵大鼓演员良小楼、单弦演员曹宝禄等名角 ,都在此献艺,这些人后来几乎都成了北京曲艺团的 演员。黄铁良每天都去茶社,这里开启了他心中的艺 术之门。 那天,台上正是金震、金石兄弟表演魔术,“挖 单”一抖,变出一束鲜花,紧接着一盆游动的金鱼, 还有一只抖动翅膀的鸽子,最后一个点燃的大火盆把 观众情绪推向高潮,在掌声中推上一只漂亮的木箱, 打开箱子盖儿,再把箱子立起来,为了让观众看见是 一只空箱子,再盖上盖子,演员用手一指木箱,说一 声“来啦”,伸手打开箱子盖儿,咦。一个男孩在箱 子里站了起来,个子不高,身穿学生制服,白皙的脸 庞,大眼睛炯炯有神,笑眯眯地鞠了一躬,观众大声 叫好,掌声笑声响成一片。后台笑得更厉害,黄迎秋 往台上一看,不由得一愣,这不是我侄子嘛!嘿,又 没上学去,跑这给魔术“钻瓤子”来了,平日里那么 胆小腼腆,这时候还挺从容,不怯场。四姑看着,想 着,不由得心里一动。 黄迎秋想到一件事。 就在1950年初,北京的相声艺人孙玉奎、侯宝林 、常宝霆、全长保、佟大方、罗荣寿、高德亮、于世 德等人发起,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