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之智慧--中国的智慧(林语堂逝世40周年纪念典藏版)(精)

中国印度之智慧--中国的智慧(林语堂逝世40周年纪念典藏版)(精)
作者: 林语堂|译者:杨彩霞
出版社: 湖南文艺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0.50
折扣购买: 中国印度之智慧--中国的智慧(林语堂逝世40周年纪念典藏版)(精)
ISBN: 9787540477134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务。1928年编著《开明英文读本》,风行全国。1966年定居台湾。以《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写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因翻译“幽默”(Humor)一词,以及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提倡幽默文学,赢得“幽默大师”的美名。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红牡丹》《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传》《孔子的智慧》等。

内容简介

我个人认为,整个东方文学中最该先读的书,应 该是老子的《道德经》。如果有哪本书可以说本身为 我们阐释了东方精神,或对理解中国人的行为特征非 常重要,包括实际上“那些隐秘的方面”,这本书就 是《道德经》。因为老子的书包含了世上第一个清晰 的隐匿哲学,它的教义有大智若愚,大胜若败,弱即 为强,隐匿的强处,向对手让步之益以及争权夺利之 害。实际上,这本书阐释了中国社会行为和个人行为 中可以看到的任何成熟内容。谁要是把这本书读透了 ,那么他会自动获解中国人的习惯和做法。再进一步 而.言,谁要是问我在东方文学和哲学中可以找到什 么解毒剂,去疗治这一论争的现代世界那根深蒂固地 笃信武力和斗争可以获取权力的念头,我会说出大约 在2400年前写就的这本“五千言”小书的书名。因为 老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70年)有能耐让希特勒和梦想 统治世界的其他人显得愚蠢可笑。我认为,现代世界 的混乱是因为生活节奏哲学或者任何与其相似的遥远 思想的完全缺失,而这些内容可以在老子和他出众的 门徒庄子那儿看到。再说,如果有哪本书提出反对现 代人五花八门的活动和无用的忙碌,我又会说是老子 的《道德经))o这是世界哲学中最深刻的书籍之一。 这本书寓意简单,其中十几个思想以洗练精辟的 形式反复重复。简言之,其思想为:生活节奏,世界 现象与人类现象的统一,返璞归真的重要性,过分统 治和干涉人的俭朴生活的危险,无为即“不作为”教 义——最好阐释为“不为”,正好等同于“放任主义 ”(1assez—faire)一词,灵的普遍影响,谦卑、宁 静和平和的教导以及武力、傲慢和骄横的愚蠢。要是 把生活节奏读懂了,那书中其他所有内容都可以读得 明白。老子的思想深刻明晰,神秘实用。 本书中一些最大的悖论有:“不敢为天下先(67)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其出弥远,其 知弥少(47)。”“抗兵相加,哀者胜矣(69)。”“胜 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31)。”“战胜以丧礼 处之(31)。”“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 之,以慈卫之(67)。”“既以与人己愈多(81)。”“ 报怨以德(63)。”“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4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关于放任 主义)“治大国,若烹小鲜(60)。”事实上,整部书 都包含这样的悖论。 自公元前二世纪以来,传统上,《道德经》分为 两部分。事实上,原来的集子包含各种各样的警句, 如果读者读到不同篇章的发展和关系,就可以看到甚 至连篇章的划分也不是最初的。(《道德经》最近一 些版本已经不分章节了。)总体而言,可以进行粗略 的划分。第一章至第十章描述一般教义特征;第十一 章至第二十章阐发了无为教义;第二十一章至第二十 八章讲到“道的模式”,是最具神秘主义的章节;第 二十九章至三十一章对于使用武力发出了有力的警告 ;第三十二章至三十七章讲到生活节奏。第二编,第 三十八章至四十九章强调柔弱、简朴和宁静。第五十 章至五十六章跟养生有关。从第五十七章起,主题更 为具体。第五十七章至六十七章明确劝告对人类事件 的控制和管理。第六十八章至六十九章又触及战争和 隐匿。第七十二章至七十五章有老子关于罪与罚的名 言。最后六章即第七十六章至八十一章,又给出一些 关于弱的强处的一般原则,第七十九章是有关和解的 适当建议。事实上,如果和平大会上的代表团必须阅 读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章节的话,那我们就会有一个完 全不同的世界。“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对于大国 和小国(第六十一章)的建议似乎也很完美。 一般来说,每章开头是个悖论,以一些平行句式 展开,以“故”字开头,采用平行句式展开。有必要 解释一下为何使用“故”这个字,因为西方读者经常 认为它放错了地方,看不出文中有真正的逻辑关联。 然而,应该清楚的是,中国的逻辑既是不确定的,又 是同步的,而不像西方逻辑那样是确定的、排他的和 连续的。因此,原因可能是结果,结果可能是部分原 因,这通常更为接近真理。中国人的因果并不是连续 的,而是同一真理的平行方面。在中文里,“故”跟 “因”几乎难以区分。老子、庄子和中国许多作家都 是如此。我们对因果的区分难道不是显得有点孩子气 吗?如果试图去找当今战争爆发的原因,将会发现许 多关于这种原因逻辑的东西。 老子的文本已经有许多有益的批评和校订,特别 是俞樾、王念孙等人的文本复原。另一方面,关于当 代中国著作家所作的词语和段落的转换和章节重分, 也有许多无用的争论。这些校正和替代似乎是从小学 校长批改学生作文的艺术而来,为了达到似乎更好的 风格效果,这儿去掉一个重复,那儿换掉一个句子。 平行结构似乎必须一块放在一个段落里,而且一定不 能在书中另外一处出现。任何一位好作家都明晓这样 的事实:一篇好文章永远不会遵循校长的提纲,而且 在文章思想的基本统一之处,编辑可以掉换一下句子 ,把它置于另一文章的适当位置,使自己感到满意。 而这种校正在古代作者的文本复原上毫无地位。在这 方面,我是个“保守主义者”。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