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札记/采桑文丛

诗札记/采桑文丛
作者: 张新颖|总主编:李辉//戴新伟
出版社: 河南文艺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0.30
折扣购买: 诗札记/采桑文丛
ISBN: 9787555902898

作者简介

张新颖,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招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获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第十届**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主要作品有: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当代文学评论《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等随笔《读书这么好的事》、《迷恋记》、《此生》、《有情》等。

内容简介

北岛《结局或开始》 我,站在这里 代替另一个被杀害的人 为了每当太阳升起 让沉重的影子像道路 穿过整个国土 回顾当年关于朦胧诗的争论,应该是有意义的 。这场争论从一开始到*后结束,都不是一场文学 观念之争,局限于文学这个狭隘的概念中,永远也 看不清争论的实质。当时指斥朦胧诗不是诗的人无 意中点到了要害:朦胧诗人中***的分子所写的 确实不是那种“催眠”的诗,它拒*同声合唱,拒 *借许诺未来以达到遗忘过去的目的的“幸福意识 ”,它要穿透普遍“诗情”的笼罩,发出不**甚 至是刺耳的声音。从主流意识形态的立场上看,它 当然是“非诗”。意味深长的是,当时朦胧诗的支 持者和反对者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有意识地在文 学范围内争论是非,单就“看不懂”的普遍论调来 讲,一是暴露出文学基本感*能力的退化,另一方 面,未尝不是一种巧妙的托词:不是看不懂所写的 是什么,而是经过“**”摧残和“**”后“幸 福意识”的作用,**丧失了历史感和现实感,丧 失了正视真实生存情境的能力。 从朦胧诗本身来看,晦涩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但同样需要强调的是,晦涩仍然不是一个在审美范 畴内可以解释的问题,本质上它是一种*压抑、* 排斥的话语不得不采取的表达策略,顺从主流意识 形态的话语表达是不需要而且也不可能晦涩的,晦 涩本身即包含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 在新时期伊始一切向前看的主流导向下,北岛 决*地发表着一首首向后看的诗,诗成为抗拒个人 或民族自发或被迫失忆的“法门”,成为自觉地承 担历史和现实的阻暗重量的心灵形式。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难者,当一种新的现实 开始的时候,“我”都要出场,都要在场,不仅是 为了提醒,*是为了使现实真实起来。上引《结局 或开始》里的这几行诗,可以概括北岛几乎全部作 品的内涵,可以揭示北岛的写作和写作时代之间的 一种紧张关系,正是与现实和历史之间的紧张关系 ,使北岛的诗获得一种既尖锐又厚重的文化冲力和 审美效果。 “**”结束以后,文学上向后看的视线引发 了几乎是全民参与的轰动效应,一时之间,先“伤 痕”、继“反思”,皆蔚为大观。但是,即使如此 ,北岛向后看的诗仍然是特立独行,有一种核心质 的东西使之和一般向后看的文学相区别,傲然自成 于潮流之外。这种核心质的东西即是关于时代连续 一体的思想,它否认历史与现实是分裂的,所谓的 分裂不过是意识形态的假象,而一般向后看的文学 就接*了这种假象作为自己意识的基础,向后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