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上海交大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3.68
折扣购买: 金牌妈妈教子录(启东中学成功教育三部曲)
ISBN: 7313044100
孩子出国参赛,当妈妈的牵肠挂肚,每一天都在焦虑中度日如年。 采访的过程中,施陈博从启东中学归来,施亚萍让儿子给我们讲他不 寻常的土耳其之行,让我们欣赏那枚灿烂的金牌。 这时候,施亚萍一脸的幸福。她说,那天施陈博在首都机场上了国际 航空公司的班机,我望着机场上的客机滑行而去,自己一颗做母亲的心似 乎随着儿子拔地而去了。 自从施陈博进入国家队,施亚萍没少在孩子身上费心思。那天,王生 校长驱车来到复旦大学,将即将出国的施陈博迎回启东,在大酒店为他设 宴接风。席间,王校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凭你的实力,不给争一块金 牌回来,你不要走校门前的大路,你就从南海边回来!” 王生校长轻易不喝酒,一喝酒两只耳朵的颜色就变化。那是1998年送 参加第29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路上发生车祸留下的纪念。 这一年,陈宇翱在冰岛以绝对冠军夺得了那枚血染的金牌。事隔三年,启 东中学将夺得第三块物理金牌的重任撂在了施陈博的肩头,施亚萍知道这 次出征任重而道远,为孩子暗暗着急。 王校长期待的目光里透着沉重,施亚萍只是对儿子坚定地点了点头。 这次5名国家队成员中其他4位选手分别来自上海、湖南、北京,唯有施陈 博来自县级市的农村中学。 施陈博告诉我说,当他坐在飞机上从窗口收回目光时,眼前却老是浮 现爸爸妈妈的身影,还有王生校长眼镜片后那双炯炯逼人的眼光。 飞往土耳其安培利亚的班机,必须经伊斯坦布尔转机,才能抵达本届 大赛的目的地。经过11个小时的飞行之后,客机平稳地降落于地面。出现 在舷梯口的中国代表队,在空港里引来了一片欢呼声。 候机室的玻璃大门前,一群穿着东方服饰的华人拖着带轮的旅行包, 对着走下飞机的中国队欢声高叫。带队的方教授显然认识胖胖的台湾领队 ,扬着手奔过去喊道:“老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原来,在亚洲的物理学年会上,他们同场进行过学术交流。异国他乡 ,忽然遇上了一群同操汉语的国人,自然分外激动,两支代表队的年轻人 汇成了一股欢乐的海洋。从台湾起飞的航班,几乎选择了北京航班相似的 航程,同样在伊斯坦布尔加油,稍事休息后,才飞往共同的目的地安培利 亚。 这时候,两岸的地缘政治已经被他们抛到了脑后,剩下的只有在国际 赛场上与外国选手同场竞技的使命感和代表炎黄子孙的自豪感。黑头发、 黄皮肤的中国人,这一天成了伊斯坦布尔航空港的主角。海峡两岸的少男 少女汇合在异国他乡,自有一种同族同宗的亲热。施陈博说,台湾代表队 的欣妤是两支代表队中的唯一女生。这使他想起了母校首夺物理奥赛金牌 的毛蔚。他默默地祝愿这个秀丽的台北女孩,在奥赛场上不让须眉,再创 女生的辉煌。 从施亚萍翻开的相册里,看到的土耳其的安培利亚是个滨海小城,零 散的楼群建筑分布在一马平川的沙漠上。楼群间点缀着的绿树花草分外珍 贵,而那躺在蓝天白云下的游泳池与远处奔腾的黑海浪花委实是沙漠中难 得的胜景。 施亚萍说,她儿子参加国际大赛的理论考试有4道大题,考试时间5个 小时。试卷的内容相同,但表述的文字按国划分,有英语、俄语、西班牙 语,而中国队海峡两岸的选手接触的试卷虽然是汉语,但翻译的准确性似 乎不够,且夹杂着不少繁体字,题意一时分辨不清。 施陈博发现第一道题有一定难度。于是,他采取先易后难的方式,一 口气攻下了后边三道题,回头再做第一道题。 这是一道涉及光谱折射率的常规题,但前提条件含糊,给分析证明带 来了难度。施陈博展开积极的想像,抓住光谱折射的物理特征一口气将那 道难题攻克了下来,刚好用完了最后几分钟时间。 第二天是实验考试,时间同样是5个小时。用王生校长的话说,实验是 施陈博的强项。这一点,得益于家庭教育和从小动手能力的培养,加上学 校多次送他出外培训,在实验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施陈博几乎没费多少 力气,很快完成了实验操作,写出了漂亮的实验报告。 施亚萍在中央电视台的早新闻节目中,得悉第32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 克竞赛,总共22枚金牌,海峡两岸的选手夺得了其中6枚,几乎占了世界的 三分之一。作为母亲,她为孩子们的表现感到了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施陈博与台湾高雄的选手高宗佑很快结成了亲密的朋友,双方约定回 家后互寄一份富有家乡特色的纪念品。一峡之水,隔不断同为炎黄子孙的 亲情。当大陆代表队的客机驶离空港的时候,台湾队的选手聚集在停机坪 上,无不对祖国的亲人挥泪告别。从舷梯口,施陈博见到了那一双双挥动 的手臂,潮湿的眼窝里涌出了泪水。从土耳其返回北京,施陈博在首都机 场打电话,说:“妈妈,你的愿望,我今天实现了。” 听了儿子报喜的声音,施亚萍的眼泪哗地一下子流下来,她拧了一下 自己的胳膊,觉得有些痛,知道这不是梦。施陈博在土耳其的日日夜夜, 她常常在半夜里翻起身来,站在阳台上望着晨起的环卫工人在马路上忙忙 碌碌,心儿早巳飞到了儿子身边。 每当听到电话铃声,施亚萍总会紧张得汗毛根根倒竖。她很想知道儿 子参赛的消息,又怕听到意外的结果。毕竟国际大赛,施陈博能获得金牌 吗? 宋国新安慰她说:“据他估计,儿子会以国家队的最高的得分获得金 牌。”宋国新并不是瞎猜,他对施陈博的实力心中有数。每一次,施陈博 参加国内的大赛归来,总是第一时间将获奖的消息告诉宋国新,使宋国新 对儿子的参赛充满了信心。他想,施陈博在国内大赛中屡次拿第一的名次 ,这次出国参赛,想来成绩不会差到哪里去,得一块金牌还是大有希望的 。 听到儿子回国的消息,施亚萍放下话筒,马上与宋国新登上“启沪” 快客赶到了上海火车站。从列车上跨下扶梯的方教授,隔老远就伸出手向 施亚萍喊:“你是施陈博的妈妈吧,祝贺你的儿子取得了国家队理论考试 第一和实验操作第一的好成绩。” 施陈博不负众望,在大赛中仅以二分之差落后于第一名的俄罗斯选手 ,为中国队获得了一块含金量很高的金牌。 在上海火车站,施亚萍夫妻俩看到风尘仆仆归来的儿子,果然带回一 枚沉甸甸的金牌。此时此刻,施亚萍激动万分,她拉着丈夫的手由衷地说 :“孩子能有今天,离不开你这当爸爸的栽培。” 每当儿子谈起出国参赛的经历,施亚萍总是听得很出神,心情随着儿 子的叙述时而紧张,时而放松,时而发出难得的笑声。她接着兴趣盎然地 对我描述了赴沪迎接儿子凯旋而归的情景。 她说,那天从北京抵达上海的列车驶进了新客站,南广场敲锣打鼓, 喜气洋洋的鲜花丛中竖起了一道欢迎奥赛健儿胜利归来的横幅。一号门的 出口处,上海的总教练和他的获奖弟子对着电视机的镜头侃侃而谈,迎着 他们的是鲜花和祝贺。 施亚萍见到横幅上写着:“热烈庆祝上海选手荣获国际奥赛的金牌和 银牌”,禁不住对躲在人群后的施陈博露出了欣慰的笑容。6月28日,施陈 博与国家队的其他4位选手在北京首都机场,搭乘国际航空公司的班机,飞 抵土耳其的安培利亚参加第32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取 得了4金1银的不俗成绩,施陈博以国家队得分第一、国际比赛总分第二的 身份登上了高高的领奖台。不过今天广场上的欢迎仪式与施陈博无关。作 为唯一的江苏国手,他背着简单的行李,半旧的汗衫湿漉漉地紧贴着脊背 ,欢迎的人群中只有他的爸爸宋国新和他的妈妈施亚萍。 上海的新闻媒体,这时不会去采访一个江苏的选手,按惯例是可以理 解的。宋国新也许受到了广场上欢迎气氛的感染,他觉得不能冷落了儿子 ,抚摸着施陈博获奖的金牌,作了个献哈达的动作,说:“儿呀,老爸现 在给你颁奖。” 见父子俩一搭一档地演双簧,施亚萍禁不住掩着嘴“噗哧”一声笑了 。宋国新将金牌挂上了施陈博的脖子,引来了周围旅客许多好奇的目光。 这般亲密无间的样子,人们很难想像,他们并不是一对亲父子。施陈博与 宋国新朝夕相处10多年,早巳积下了深厚的亲情,不是亲生却赛似亲生, 自是一段人间的佳话。 根据学校的安排,施陈博在上海还不能马上跟父母回家,需等待在美 国华盛顿参加第42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陈建鑫同学,到时校 方会派车来接,在启东中学还要组织盛大欢迎仪式,因而就近找了一家便 宜的旅馆安顿下来。 宋国新、施亚萍这个重新组合的家庭,奇迹般地培养出施陈博这样的 天才少年。每当谈到这一点,宋国新总是非常谦虚,总会说:“我算得了 什么。孩子的成才,得益于进了启东中学这样的好学校,遇上了那些呕心 沥血的好老师。” 宋国新到过启东中学,感到那所学校的气氛就是不一样,楼前楼后的 自行车,都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让人看着舒服。那次他去给孩子送雨衣, 从廊下经过,发现没有一个孩子抬头观望窗外的,晚自习比老师上课还自 觉。 施陈博自己说:“他进入了最好的学校,遇上了陈仲刘、王建忠这样 的好老师,更遇上了王生这样的好校长,我永远忘不了王生校长的栽培提 携,忘不了老师的培养。我再不夺金牌,将愧对于妈妈,愧对于老师,愧 对于校长!”P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