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台湾教语文(阅读不偏食)

我在台湾教语文(阅读不偏食)
作者: 杨晓菁|总主编:赵涛//李金水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6.40
折扣购买: 我在台湾教语文(阅读不偏食)
ISBN: 9787516805626

作者简介

台湾政大附中教师,报章杂志阅读专栏的主笔,中文博士班学生。喜爱阅读及思辨,擅长创意援引电影、广告、史学、哲学、西方经典作品等跨界多元的素材进入课堂之中。深获学生喜爱。深信文学能提升性灵、饱满生命、充实生活。曾获得台湾super教师大奖等多项荣誉。

内容简介

所谓“翻案”是指对于已定的历史结果或前人对 事物的定论评价,提出相异的见解。前人的定论、观 点不一定是正确无误的,后继者对于这些看法有赞同 、有反对。于是,透过诗文以表达个人论点。例如: 欧阳修的《纵囚论》一文是针对唐太宗于贞观年间, 将已判定死刑的犯人三百余人纵放回家叙旧,然后约 定一个日期,要求他们回来接受死刑执行。结果,到 了约定日期时,全部的死刑犯,都如期守诺地回来就 死。最后唐太宗深为这些死囚讲究信义而感动,便赦 免他们的死罪。 欧阳修认为,这样的情况是“上下交相贼①”。 也就是说死刑犯们猜测到了唐太宗的心意,以为如果 自己能够如期回来,一定可以获得赦免;而太宗也盘 算着我放你们回去,你们必定因感念恩泽或是有所他 图而回来。欧阳修以为这场纵囚的行径根本不是因为 唐太宗德政远播,感动死囚所致,而是唐太宗充满算 计的沽名钓誉之举。 欧阳修的想法与历来史家每多称赞唐太宗是个明 君,高度溢美贞观之治的普遍观点相异。这样的文章 便属于“翻案作品”。 此回,我们要来看看两首翻案诗,它们讲述同一 个人物“项羽”,却展现两种不同的观点,各有胜场 。 “品 尝”好文章 一、杜牧《题乌江亭①》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样读,好轻松 杜牧担任池州刺史时,经过乌江亭,想起当年项 羽的史事,便写下这首诗。 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暗示着面对胜败时的态 度是日后一切发展的关键,强调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真 正的男儿。项羽遇到挫折便灰心丧志,自刎了结,怎 能算是真正男儿呢?项羽遇到刘邦追兵,落得困窘境 界,自己说有愧于当年对他寄予厚望的诸多家乡父老 ,此话固然表现出气节,但也显得刚愎不知变通。如 果他愿意接纳忠言,忍辱负重,再整旗鼓,胜负或许 未可知。最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寓含有积极的意 义。 杜牧对于项羽或有惋惜嗟叹之意,认为他被自己 那放不下的骄傲身段毁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杜牧 在诗末还是以积极态度来面对这样的史事。 清代诗人赵翼曾经这样赞许过杜牧的翻案作品“ 诗家欲变故为新,只为词华最忌陈。杜牧好翻前代案 ,岂知自出句惊人。”他的意思是说杜诗不做陈语而 能够变古为新,自铸新词。 二、王安石《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这样读,好轻松 此诗是王安石读了杜牧的《题乌江亭》之后,提 出异样观点而写成的。 此诗所写的背景是楚汉战争,项羽的军士们历经 百战,身心已十分疲劳,显然对战争已感到厌倦。尤 其是垓下之围,项羽兵败,军心涣散,元气大伤,从 此一蹶不振,无力回天,而后乌江自刎。项羽失败的 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 行。但令人愤慨的是,他对自己的缺失临死仍不悟, 只说了句:“天亡我也,非战之罪。”循此,本诗第 三、四句进一步深入剖析,王安石以为即使项羽真的 能重返江东,但是江东子弟还肯为他继续卖力吗?“ 卷土重来”实在是难以预料的景况啊!王安石诗中“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两句完全是 针对杜牧诗中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一联进行翻案,两者的句式极为相似,但在意义上 南辕北辙。 杜牧的《题乌江亭》,流露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凭 吊,有嗟叹、不舍,但诗末转有积极乐观之意;王安 石的《乌江亭》,则是警世的理性阐析,希望后人能 以此为警惕。前者动情,后者启思。P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