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纪念版)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纪念版)
作者: 李开复//范海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50
折扣购买: 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纪念版)
ISBN: 9787508652115

作者简介

范海涛,传记作家,16岁开始发表新闻作品。2001年毕业于中国西南政法大学,获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2011年任《北京青年报》财经记者。2013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是中国第一个口述历史专业硕士,也是目前口述历史专业最高学位拥有者。2013——2014年,任新浪网驻华盛顿记者。2014年回国创办范海涛传记与口述历史工作室,专注于人物传记写作,并致力于口述历史学科引进工作。2009年,曾获中国最佳本土商业作者奖。 李开复,李开复博士于2009年9月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厂,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创新工厂立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领域。在此之前,曾就职于谷歌、微软、苹果等世界顶尖科技公司,并分别担任全球副总裁职务。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于1988年获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分别于2011年、2015年被授予香港城市大学荣誉博士、卡内基梅隆大学荣誉商业管理博士。李开复博士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曾任美国“百人会”副会长。2013年当选为《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内容简介

选择的力量 2009年8月5日,美联航UA888次航班缓缓地在加 利福尼亚州降落,我又一次来到了这座再熟悉不过的 港口城市—旧金山。 我曾经在这里起飞、降落过无数次。现在,眼前 的一切如同油画般慢慢展开:阳光一如既往,温暖地 照耀着水面,空气里有股微甜的清新味道,远处旧金 山湾的海水,灰中微微荡漾着湛蓝,横跨在海面上的 那座著名的砖红色大桥,刚毅挺拔,泛着陈旧的岁月 光芒。 坐在车子的驾驶座上,我摇下车窗,深深地吸了 一口早晨清冽的空气,好像在用心感受一种不同于以 往的心情。我闭上眼睛,再问自己一遍:“你,准备 好了吗?” “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来自内心深处 的声音做出回答。 我知道,在这里,我将做出又一个重要的人生选 择。 尽管前面充满了悬念,但是我依然相信内心的声 音。我知道,只有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的 选择,才能激发起身体里最大的潜能,拼尽全力向下 一个目标靠近。一如过去很多选择曾带给我类似的人 生体验。 我无法忘记1990年夏天那次来到加州的情景,那 时我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选择。当时年仅28岁的我是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a,只要再坚持几年就可以得到tenure( 终身教授)的职位。这意味着终生的安稳,可以在世 界排名第一的大学计算机系中做研究。但是苹果公司 希望我放弃这一切,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苹果公司的副 总裁戴夫·耐格尔对我说的话,他举着一杯透亮的自 酿葡萄酒对我发出邀约:“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 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 ?” 这句话直击我的软肋,点燃了我多年“世界因你 不同”的梦想。“Make a difference”—“让世界 因我不同”,一直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的哲学老 师最为推崇的人生态度。想象一个没有你的世界,让 有你的世界和无你的世界做出对比,让世界由于你的 态度与选择发生有益的变化。老师说,这就是人生存 在的哲学意义。Make a difference,将人生的影响 力最大化,提供给我一种思考与世界观。 1990年,我做出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要选择, 我放弃了对终身教授职位的追寻,加入了“改变世界 ”的队伍。这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无尽的惊喜。 在苹果公司,我感受到做产品的无穷乐趣,我和 同龄人一起畅游在市场前沿,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市场 竞争。在一个叫Mac III的小组,我们尝试着把语音 识别的技术融入电脑里,试着让躺在纸上的学术论文 变成现实。一年之后,我成为苹果研发集团ATG语音 小组的经理,后来成为苹果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在 苹果,我的团队发明了QuickTime,这个产品点燃了 多媒体革命,也帮助促成了像iPod、iPhone这样的奇 迹。经过在苹果的成就与挫折,我逐渐理解纸上谈兵 的理论创新是无用的,做产品必须与实际相互结合, 要做有用的创新。 这次选择奠定了我今后的道路,我放弃了一个铁 饭碗,却开始拥抱更精彩的人生。 在这之后,我不再害怕放弃。我相信,只要从心 开始,每一个选择背后,都隐藏着一片新的世界。当 一个机遇来临,只要正确评估自己的潜能,融入对人 生的理解,就能获得这片新的世界。 1998年,当我选择回中国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时 ,身边相当多的科学家都认为我颇具“冒险精神”。 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学术环境不佳,人才不够优秀 ,生活条件艰苦。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微软中国研究 院成功的可能性不高,这样的选择很可能“自毁前程 ”。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我追随内心的决定,因为 我一直受到父亲的影响。 我的父亲出生在四川,晚年一直在台湾生活。他 从来没有忘记对祖国的爱。不管是早年在书房里埋头 撰写有关中国的书籍,还是晚年到美国陪我生活时透 露让我回国的愿望,我都能深刻地感觉他内心那一份 深厚的感情。父亲在临终之前告诉病榻前的我,他梦 见自己在水面捡到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四个字—“中 华之恋”。父亲的中华之恋震撼了我,也给了我选择 的勇气和决心。 背负着父亲的理想和改变中国科技环境的愿望, 我不顾劝阻回到了北京。在那座咖啡色的希格玛大厦 里,我们从一个三人小团队开始孤军奋战,到设计出 一个研究院运营的体制,到攻破一个个科研课题,微 软中国研究院从一个很小的雏形渐渐演变成了一个颇 具规模、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机构。我们出的论文在 有关领域超过了亚洲任何类似的科研组,甚至足以挑 战美国最先进的高校。我们被计算机研究领域权威的 《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誉为“世界最火的计 算机实验室”。员工们紧密团结的合力最终成就了微 软中国研究院的起飞,这也再次见证了选择的力量。 当你听从了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全力以赴地为那个声 音努力,拼搏,直到到达彼岸。 这个选择带给我两年在中国工作的经历,这是一 笔无价的财富,我感受到中国的活力,感受到自己对 中国的感情,也让我体验到从无到有创建一个机构的 成就感。通过这次的选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喜欢做 的事情和自身的优势。这种感觉在我被调回微软总部 后更加深刻。与其在一个庞大的机构里当一个随时可 被替换的“光鲜零件”,我更愿意利用深刻理解中国 和美国文化的优势,在中国做开创性的工作。 于是,一种力量驱使我做出了另一个令人激动的 选择。我放弃了世界最大、最成功的微软,从这架庞 大的机器上把自己替换出来,选择把另一个硅谷童话 带回中国。当我看到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Google( 谷歌)决心在中国开拓市场时,我相信,这个机会离 我只有一步之遥。我给我的老朋友,Google的首席执 行官艾瑞克·施密特写了一封希望加盟的邮件,得到 了张开双臂的欢迎。当心中的声音足够强烈的时候, 选择就不该有丝毫迟疑。 尽管西雅图和硅谷都在美国西部,距离很近。但 是从那儿到这儿,我却整整走了两个月。一次普通的 工作转换意外地演绎成我人生中最大的风波。微软以 我违反竞业禁止协议为由,将我和Google一并告上法 庭。 我相信,是“从心选择”的力量支撑着我度过了 这段日子。它让我从悲愤中渐渐地安静下来,用胸怀 接受了不能改变的事情,然后激励自己用勇气来改变 可以改变的事情。我从30万份邮件中找到了证实自己 并没有违约的证据,最终在一场离职风波中赢得了回 到中国工作的机会。 这件事情像一面凸透镜,聚焦了人性的美丑,也 凸显了“从心选择”的强大力量。当所有的风暴过去 ,剩下的只有更加坚强的生命、更加坚定的意念。回 过头来看这段岁月,我感觉它像金子一样在发光,因 为它给予了我人生中更为宝贵的经验,那就是面对人 生低谷时如何做出选择,是放任自己的悲伤还是逆流 而上?这些经验都被用在了我之后在谷歌中国的四年 时光里。 重大的放弃与选择之后,将迎来一片新的世界。 加入谷歌中国,这是一段无怨无悔的日子。我甚至可 以说,这是截止到目前,我职业生涯中最精彩、最具 有戏剧性的篇章。之前的离职风波,让我与谷歌中国 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感觉它更像我的朋友,我的 家人,而不是一份单纯的工作,因此,整个过程我都 全情投入。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