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团结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22
折扣购买: 文臣武将(蒋介石嫡系秘档)
ISBN: 9787512603448
仕途坎坷的民国元勋——胡汉民 广东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在这块南海热土上, 产生了很多有志于国家振兴和民族崛起的志士仁人,而胡汉民,就 是这样的一个人。 出身幕僚世家的革命才子 胡汉民原名衍鸿,字展堂,汉民其实是他后来为报刊写作时所 用的笔名。照片上看,胡汉民是个戴眼镜、面容很清隽的文士。事 实上,在国民党诸大僚中,胡汉民确实也是以颇有文人风骨著称。 胡汉民的祖籍是江西庐陵。他的祖父到广东做官的时候,举家才得 以寄籍番禺(即广州)。父亲靠当师爷(县官幕僚)为生。1879年 12月9日,也就是清光绪五年十月二十六日,胡汉民在广州出生。 幼年时的胡汉民随父亲到过博罗、高州等地,8岁那年,全家迁回 广州。在仓边街附近租屋住下,这才结束了四处奔波的生活。 由于自幼便生长于书香门第,又时常耳濡目染祖父与父亲读书 吟诗,因此胡汉民从小能文能诗。13岁时,他写下《种竹诗》: “种竹北窗前,潇潇清香发。本以招凉风,反教蔽明月。”虽此寥寥 数语,也颇有些雅致,文笔老成。可惜在之后的几年里,由于父母 及兄弟姐妹等家中六个亲人相继谢世,一系列沉重的打击使得胡汉 民无法继续学习,不得不早早承担起生活的重担。 1896年,时年17岁的胡汉民已是一名在私塾蒙童的塾师。但 蒙童糊口并没有让胡汉民丧失对于功名科考的执着信念。凭着自己 的才学与刻苦,胡汉民先后从广州学海堂、菊坡、越华、应元等书 院肄业,并由此结识了史坚如、左斗山等倾心新学的进步青年知识 分子。广东社会风气开化较早,在开明世风的影响下,胡汉民并不 人云亦云,而是对康有为与孙中山等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康有 为与孙中山等人介绍的革命改良思想,胡汉民在诗中这样写道, “早知康乐非山贼,漫信孙登是水仙”,由此可见胡汉民对于新思想 的倾心以及政治眼光的敏锐。1901年,胡汉民科场得意,于是年中 举,并于次年迎娶陈融之妹陈淑子。婚后两人住在位于当时的德宣 东路上太华坊里的莘桂里一号,过着平凡但充实的生活,生活虽不 富裕,但小两口也难得恬淡。这一年,胡汉民请朋友所请,为人进 场“捉刀”考试,事后得到六千多两银子的润笔,于是他有了出洋 留学的想法,借着这个机会,东渡扶桑,开始了赴日本留学的历程。 1905年夏天,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很多在日本的中 国进步知识分子无不欢欣雀跃,纷纷加入。胡汉民自然也不例外。 9月1日,胡汉民平生第一次见到孙中山。面对这位他敬仰已久的 革命先驱,他心中充满激动与敬畏。他曾说,孙中山1895年领导 的第一次广州起义是“空前奇举”。而孙中山面对这位甫到东瀛数 年的年轻学子,在感受到其言谈举止之中的饱学之气与鸿鹄之志之 后,也不仅对其肃然起敬。同年,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东京 创刊,胡汉民出任该报主编。他在任期间,先后负责主编了《民 报》的第一期至第五期(总共出版六期),可以说基本涵盖了《民 报》的绝大部分时期。他还根据孙中山的口授写成《(民报)发刊 词》,阐明办报意义、宗旨与政治主张。胡汉民先后在《民报》上 发表了《民报之六大主义》、《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多篇文章, 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保皇派展开了关于“革命与立宪”的激 烈论战,对孙中山的思想多所阐发。及至民国成立之后,孙中山欲 在广东举荐一信任贤能担任广东都督,一来巩固广东革命根本之 地,二来壮大革命力量,因此推荐胡汉民出任此职。他对胡汉民评 价道:“胡汉民先生为人,兄弟知之最深,昔与同谋革命事业已七 八年,其学问道德均所深信,不独广东难得其人,即他省亦所罕见 也。”同时,他还说,“迹其平生之大力量、大才干,不独可胜都 督之任,即位以总统,亦绰绰有余。”对于胡汉民的才干、人品与 胆识均大加激赏,由此可见孙中山对胡汉民之器重。 1907年,胡汉民随孙中山辗转到新加坡、河内等东南亚重镇设 立革命机关,联络外侨。他还积极参与组织了同盟会于华南发动的 历次起义,多在其中担任筹饷、运械等工作。他还直接参入了黄 冈、镇南关等起义,实践其“亲历革命”的政治意愿。至1908到 1909年间,胡汉民又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陆续发表大量文章, 继续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批驳保皇派有关“民智未开”、“革 命破坏太甚”等谬论。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