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越界(精)

小说的越界(精)
作者: 刘剑梅|责编:张诗尧//王子文
出版社: 天地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39.00
折扣购买: 小说的越界(精)
ISBN: 978754555640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家的忧伤——女性的写作 每个行走世间的灵魂, 都渴望拥有一个有形的家, 暂时或yongjiu地驻足。大 多数女性作家的写作都比较 喜欢围绕着“家”的空间以及 “家”的情感和生态。充满烟 火气的厨房,松暖的面包, 香喷喷的炸鸡和红烧肉,鲜 明亮丽的装饰家居的花朵和 植物,晒在春日阳光下的湿 软的衣服和床单,围绕在膝 边的活泼的孩子们—无论我 们在哪一个国度生存,无论 我们漂泊到哪一个城市或乡 村,有女性的地方就有家的 温暖,就有双脚踩在泥土中 的那种踏实的感觉,就有严 酷夜色中抚慰人心的幽黄的 烛火,就有一个个美好的当 下。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女 性是家中的精灵,是安抚生 活中所有伤痛的阳光,是宁 静有序的平凡人生的维系者 ,是家族血脉的传承者。在 人生的各种灾难中,家是我 们的安全屏障,而把生命投 入家庭的充满母性的女性, 就是保护家人的四面墙壁。 然而,家也是束缚女性的可 怕的空间,天天围着灶头打 转的女性,被乏味、单调与 重复的日常生活所捆绑,女 性的时间和生命在寻常生活 中一点点消耗,如同水面上 的倒影,不留痕迹。家给女 性留下的日常碎片、无尽的 孤独、难以填补的空虚、心 灵的伤痛,常常是女性作家 书写不尽的叙述空间。在当 代外国女作家中,我最近阅 读的三部女性作家的小说都 触及家对女性的伤害、或女 性对“家”的越界的主题:美 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逊的 《管家》,印度女作家阿兰 达蒂·洛伊的《微物之神》 ,以及韩国女作家韩江的《 素食主义者》。这三位女作 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 是用不同的叙述手段,让女 性建构的自由生命空间一次 次逾越传统家庭的界限,勇 敢而坚决地挑战男权社会对 女性的规定和限制。 一 美国女作家玛丽莲·罗宾 逊(Marilynne Robinson) 的《管家》 (Housekeeping)于1980 年出版,一鸣惊人,1982 年获得海明威基金会/国际 笔会奖,同年提名普利策最 佳小说奖。不过这之后,她 沉寂了许多年,到2004年 才出版了第二本小说《基列 家书》,获得2005年普利 策最佳小说奖。相对于宗教 色彩比较浓重的《基列家书 》,我更喜欢她的《管家》 ,因为其中女性写作的特征 非常明显,而且女性细腻婉 转的情感与大自然的“万物 有灵”相互辉映,直击心灵 。 《管家》这部小说的叙 述者是一个小女孩茹丝,她 的母亲海伦自杀后,她和妹 妹露西尔来到年迈的外祖母 家,外祖母去世后,两位姑 婆来充当“管家”的身份,不 久她们就离开了,由到处流 浪的姨妈西尔维来继续照料 两个幼小的女孩。这部小说 探讨的就是“家”和“管家”的 问题,其中不仅有实体的家 ,也有心灵的家。男性在这 部小说中,基本上是“缺席” 的,weiyi在小说开篇的叙 述中出现了几次的外祖父, 动手建造外祖母的房子,早 早就葬身湖底。在茹丝和她 妹妹成长的过程中,爸爸始 终是缺席的,唯有女性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这是一部关 于女性成长的小说,也是一 部重新定义“母性”的小说, 更是一部女性寻找自我认同 的小说。 小说一开始就描述了女 孩茹丝成长的“家”—这是一 个坐落在爱达荷州指骨镇的 家,是早已去世的外祖父亲 手建造的“家”。外祖父和他 乘坐的列车一起葬身湖底后 ,家里完全靠坚韧的外祖母 来支撑。这个外祖母形象属 于传统小说中那个充满母性 光辉的形象,跟《百年孤独 》中的乌尔苏拉和《丰乳肥 臀》的上官鲁氏一样,在艰 难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生命 来守护家庭和子女,无怨无 悔。有外祖母的地方,就有 家的温馨,世界就不会倾斜 。这样伟大母亲的形象等同 于家的概念,就连她晾床单 的动作都被罗宾逊描述得熠 熠发光:“她把三个角夹在 晾衣绳上后,床单开始在她 手中起伏腾跃,翻飞颤动, 发出耀目的光,这件物品的 挣扎,欢快有力,宛如裹了 寿衣的灵魂在跳舞。” 外祖 母的三个女儿都非常依恋她 ,“她们自是紧挨着她,触 摸她,好像她刚外出归来似 的。不是因为她们害怕她会 像父亲那样消失不见,而是 因为父亲的骤然消失让她们 意识到了她的存在” 。可是 ,三个女儿长大成人后,就 各奔东西,消失得无影无踪 ,仿佛忘记了她的存在。有 一天,第二个女儿海伦突然 跑回家,把两个幼女丢给她 ,然后自己从悬崖上开车驶 向湖里,于是,外祖母又开 始了守护家的历程,像养育 自己的女儿一样养育两个外 孙女,直到生命燃尽。“有 时,我似乎觉得我的外祖母 看见我们漆黑的灵魂在没有 月光的寒风中起舞,给我们 送来用深盘烤的苹果派,作 为一种好心和绝望的表示。 ” 外祖母的存在,是子孙们 的生存保障,她如同天空和 大地一样,从未改变,而她 的死亡,意味着传统家庭观 念的死亡。她所代表的深情 厚重的母爱精神,是天然的 ,是跨越国家和种族的,但 是亲人们总是想当然地享受 着这样的“母爱”,不懂得珍 惜,也不懂得“母爱”后面的 女性巨大的奉献与牺牲。直 到她去世后,亲人们才发现 ,生活中有一个巨大的裂口 ,永远都无法弥补。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