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吉林人民
原售价: 70.00
折扣价: 52.50
折扣购买: 胡适选集(哲学社会科学类)(精)/中国文库
ISBN: 9787206055003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徽州绩溪人。原名嗣穈,昵称穈儿,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四、齐学与神仙家 齐学还有一个很大的支流,就是神仙家,原来叫做“方仙道”。《史 记》(卷二八)说: 自齐威、宣之时,邹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 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汉书》二五作元尚),羡门子 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邹衍以阴阳主运 ,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 自此兴,不可胜数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 勃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 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 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 《史记》此节的文理不很清楚,年代先后也不很分明。我们细看此段 ,可以作这样的说明:三山神仙的传说起于渤海上的民间,燕齐方士于是 有方仙道,方仙道即是用“方”(方是术,如今说“药方”之方。古所谓“ 方”。有祠神之方。有炼药之方)来求得仙之道,目的在于“形解销化”, 即是后世所谓“尸解”。这种流行民间的传说与方术大概在邹衍等人之前 。燕齐的君主有信奉此道的,于是使人人海求蓬莱、方丈、瀛洲的举动。 此种事未必与邹衍有关,而邹衍的阴阳五行学风行之后,燕齐的方士遂也 用阴阳家的思想来发挥他们的方仙道,于是阴阳家遂与方仙道打通做了一 家人。宋毋忌等人都没有邹衍那样的盛名,故燕人的方仙道遂被齐学的阴 阳五行所吞并,终于成为齐学的一个支流了。大概早期的方仙道不过是一 些神话与方术。后来齐学盛行,阴阳五行之说应用到方仙道上去,于是神 话与方术之上便蒙上了一种有系统的理论,便更可以欺骗世人,更可怕了( 学者可看后世所出的《参同契》一类的书,更可以明白此理)。 秦始皇时代,神仙之学的主要人物多是燕齐方士,而最伟大的是齐人 徐市(市即福字)。始皇二十八年(前219),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 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三十七年(前210), 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 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乃令入海者赍捕鱼具。(《史记》六) 这样大规模的殖民计划,带几千童男女,“费以巨万计”,又带武器 和善射者同去,——这样大计划却用求神仙做招牌,这可见神仙之说在当 日势力之大。 《汉书·艺文志》有神仙十家,书二百五卷。经过秦始皇、汉武帝的 提倡,这一部分的齐学遂也成为中国国教的一部分。 五、齐学与黄老之学 古代无“道家”之名,秦以前的古书没有提及“道家”一个名词的。 “道家”一个名词专指那战国末年以至秦汉之间新起来的“黄老之学”, 而黄老之学起于齐学。齐学成了道家,然后能征服全中国的思想信仰至二 千多年而势力还不曾消灭。 战国的末年,黄帝忽然成了一个最时髦的人物。什么缘故呢?因为齐 学的范围一天一天的扩大,把医卜星相都包括进去了,把道德、政治、宗 教、科学,都包括进去了。这一个绝大的思想迷信集团,不能不有一个大 教主。孔子的思想太朴素了,够不上做这个大集团的总司令;《周易》可 以勉强用来点缀阴阳家的思想,但儒家的经典终嫌太老实了,装不下这一 大堆“闳大不经”的杂碎。墨子的宗教也相信机祥灾异,认作天志的表现 ;这种尊天事鬼的宗教似乎最合齐学的脾胃了。但墨教虽信天鬼,而根本 不信“命”;命定之说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信命定便不能信天鬼能赏 善罚恶了。阴阳家虽然迷信,他们的根本学说却颇带有自然主义的色彩。 阴阳消息,五行终始,都可以说是自然的现象。一德已终,不得不终;一 德将兴,不得不兴。改正朔,易服色,都只是顺着这自然的转移,并不是 用人事转移天命。所以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吕氏春 秋·应同篇》)你若不能顺应天命,天命不能等候你,他到了“数备”的时 候自然会依着次第转移下去。这种说法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说法,仍可以 挂着“自然主义”的招牌。故这种思想比较接近老子、孔子,而不接近墨 子。(《墨子·贵义篇》:墨子北之齐,遇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黑 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墨子曰:“南之人不得北,北之 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遂也?且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 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 若用子之言,则是禁下行者也,是围心而虚天下也。子之言不可用也。” ——这个故事最可代表墨教不信命的态度。) 在老子、孔子、墨子之中,老子提倡自然的天道,可以用作阴阳五行 的招牌。老子的思想里又颇有一点玄谈的味儿,比较容易穿凿附会。但老 子年代太近了,无论怎样把他的年岁拉长,——《史记》里有“百六十余 岁”及“二百余岁”等说法,——总还不够“老”。于是齐学有另寻一位 古人的必要。这时候,各家学派都不嫌托古改制。儒墨皆称道尧舜,尧舜 成了滥调,招牌便不响了。于是燕齐的学者和方士们便抬出一位更渺茫无 稽的黄帝出来(孟子时已有“为神农之言者”)。《史记》说邹衍“先序今 ,以上至黄帝”。《吕氏春秋》记五德终始,也从黄帝之时说起。可见邹 衍的热心拥戴黄帝。从此以后,老子之上便出了一位黄帝;医卜星相,阴 阳五行,都可以依托于黄帝。于是黄帝便成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 大发明家,大科学家,大哲学家。于是齐学便成了“黄老之学”。 P3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