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浙江文艺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8.00
折扣购买: 心的嘱托(精)/宗璞散文
ISBN: 9787533941161
宗璞,是**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外国文学研究所。既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渊源,又得外国文化长期耳濡目染,她的作品蕴含着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主要作品有小说《红豆》《鲁鲁》《三生石》、童话《寻月记》《花的话》《总鳍鱼的故事》、散文《西湖漫笔》《奔落的雪原》《花朝节的纪念》《三松堂断忆》等,出版了多种小说童话散文选集。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重要的作品之一。
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 的。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 地方,是各种**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 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 弟!他刚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 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啊!医院 发现他的肿瘤已相当大,需要立即手术,他还想去参 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他在手术 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 翻译。直到卧*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航空材 料,说是“想再看看”。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已 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 他想活下去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这一年多,从他生病 到去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 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 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我长小弟三岁。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 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 我身后。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 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 是庄严。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 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他站在山泉边 ,捧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 “小姊,你看,我先洗!”他高兴地叫道。 在泉水缓缓的流淌中,我们从小学、中学至大学 ,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个学校,毕业后就各奔前程了。 不知不觉间,听到人家称小弟为强度专家;不知不觉 间,他担任了总工程师的职务。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 里,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将来。这几年,父亲和我倒是 常谈到,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做出点实际 的事的。却不料,本是*年幼的他,竟先我们而离去 了。 去年夏天,得知他患病后无法得到*好的治疗, 我于八月二十*到西安。记得有一辆坐满了人的车来 接我,我当时奇怪何以如此兴师动众,原来他们都是 去看小弟。到医院后,有人进病房握手,有人只在房 门口默默地站一站,他们怕打扰病人,但他们一定得 来看一眼。 手术时,有航空科学研究院、六二三所、六二一 所的代表,弟妹、侄女和我在手术室外,还有辆轿车 在医院门口。车里有许多人等着,他们一定要等着, 准备随时献血。小弟如果需要把全身的血都换过,他 的同志们也会给他。但是一切都没有用。肿瘤取出来 了,有一个半成人的拳头大,一面已经坏死。我忽然 觉得一阵胸闷,几乎透不过气来——这是在穷乡僻壤 为祖国贡献着才华、血汗和生命的人啊,怎么能让这 致命的东西在他身体里长到这样大! 我知道在这黄土高原上生活的艰苦,也知道住在 这黄土高原上的人工作劳累,还可以想象每一点工作 的进展都要经过十分恼人的迂回曲折。但我没有想到 ,小弟不但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而且把f生命 交付在这里了。他手术后回京在家休养,不到半年, 就复发了。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 。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记得每次 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啊等啊 ,盼啊盼啊,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 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航空界从莫文祥同志起, 还有空*领导同志都极关心他,各个方面包括医务界 的朋友们也曾热情相助,我还往海外求医。然而错过 了治疗时机,药物再难奏效。曾有个别的医生不耐烦 地当面对小弟说,治不好了,要他“回陕西去”。小 弟说起这话时仍然面带笑容,毫不介意。他始终没有 失去信心,他始终没有丧失生的愿望,他还没有累够 。 小弟生于北京,一九五二年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 业。他填志愿到西南,后来分配在东北,以后又调到 成都、调到陕西。虽然他的血没有流在祖国的土地上 ,但他的汗水洒遍全国,他的精力的一点一滴都献给 祖国的航空事业了。个人的功绩总是有限的,也许燃 尽了自己,也不能给人一点光亮,可总是为以后的绚 烂的光辉做了一点积累吧。我不大明白各种工业的复 杂性,但我明白,任何事业也不是只坐在北京就能够 建树的。 我曾经**希望小弟调回北京,分担我侍奉老父 的重担。他是儿子,三十年在外奔波,他不该尽些家 庭的责任吗?多年来,家里有什么事,大家都会这样 说:“等小弟回来。”“问小弟。”有时只要想到有 他可问,也就安心了。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