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雄关十八盘

古道雄关十八盘
作者: 邓秀军 汪贵 主编
出版社: 北京燕山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7.40
折扣购买: 古道雄关十八盘
ISBN: 9787540255688

作者简介

\"邓秀军,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人,1977年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滦平县普通话文化研究发起人和品牌创建者。现任滦平县委网信办主任、滦平县政协常委。曾出版诗歌散文集《感受阳光》。 ? 汪贵,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人,1959年生,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承德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曾出版《我的广播情结》《岁月如歌》新闻专著两部,主编《壮哉金山岭长城》《肖店之路》等著作30多部。\"

内容简介

\"走进滦平,寻找通往东北亚的丝绸之路 邓秀军 “普通话之乡”河北省滦平县,位于燕山腹地,地处北京通往东北和内蒙古的交通要道,是沟通京津冀辽蒙的交通要冲,素有“北京北大门”之称。早在战国和秦汉时期,这里就是连接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民族和东北渔猎民族的交通要塞。鲜为人知的是,在滦平,我们的脚下还延伸着一条跨越千年的东北亚“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途经河西走廊的陆上丝绸走进滦平,寻找通往东北亚的丝绸之路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 古代中国对外的交流通道并不多,主要通道共有四条。除了河西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向西南的茶马古道和通往东北的辽西通道也是古代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其中,辽西通道对中国古代历史走向影响巨大。这条通道是连接中华农耕文明与东北游牧、渔猎文明的交通要道。 “辽西”一词最早在史书上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的燕国,击败东胡人,在东胡故土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五郡。历史上的辽西通道主要由卢龙道、古北道、傍海道三条路线组成,对应形成了喜峰口、古北口、山海关三座闻名天下的雄关险隘。 在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巍峨的燕山山脉横亘于中原与东北之间,形成了一道险峻的地理阻隔,是北方游牧、渔猎民族南下和南面农耕的中原王朝北进的天然障碍。北宋名臣苏辙诗中曾写道“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写尽了燕山的崎岖陡峭,难以逾越。 从远古到明清,无论是中原政权想要经略辽东,还是北方政权南下中原,穿越燕山的辽西通道都是必经之地。同时,这条古道也是中原通往外兴安岭、朝鲜半岛甚至是日本的重要贸易通道。从这里,中原的茶叶、丝绸、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关外,来自东北亚的马匹、毛皮、人参等物资也源源不断地从这儿运往中原,这条路正是一条中原通往东北亚的“丝绸之路”。 宋代之前,沟通东北和华北之间的傍海道,并不足以支持大规模的车马通过。古代历史中很长一段时间内,辽西走廊其实都是并不好走的山路。“ 古北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古北道自今天的北京市密云区进入河北省滦平县境内,在滦平县境内的路线与宋辽古驿道基本相同,沿潮里河逆流而上,翻越德胜岭(今十八盘梁),经滦平县城,向东渡滦河,过承德至辽西方向。 早在汉代,这条古道就已经是穿越燕山的重要通道,史书记载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曾“弥节白檀”,《资治通鉴》记载,曹操曾“经白檀,历平冈”,北征乌桓。《辞海》为证,隶属渔阳郡的白檀县治所就在今天的滦平县大屯镇小城子村,如今汉城遗址尚在。 史书记载,唐代名将薛讷也曾出古北口讨伐契丹,兵败于滦河峡谷。薛讷兵败加速了契丹的崛起,而随着唐代后期奚族与契丹在燕山以北的崛起,古北道地位凸显,摆脱了原来的崎岖险阻的状态,逐渐取代了卢龙道的原有地位,成为穿越燕山、沟通东北亚的主要通道。 辽代的古北道起点在辽南京析津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经过今天的顺义区、密云区,北渡潮河穿过古北口,在滦平县东北渡过滦河,东向平泉市,在平冈与原有的卢龙道相会。在一路向北到达赤峰附近后,沿老哈河北上,到达辽中京大定府。也可继续北进,直达辽上京临潢府。 随着这条古道地位的凸显,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成为这条古道上闪烁千年的风景。在澶渊之盟后的100 多年间,这条古道上出现了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欧阳修、苏辙的身影,留下了历史名臣包拯、苏颂的足迹,成为一条记录了中华民族百年和睦史诗的和平之路,一条承载着中华文化开放与包容精神的文明之路。 如同卢龙道带来了蓟城快速发展一样,每一次交通要道的变动,都会引发一批城市的兴起与衰落。古北道的兴起,加速了滦平一带的发展,一度中落的古白檀降格为镇后,又在金初泰和三年(1203 年)升格为宜兴县,元致和元年(1328 年)升格为宜兴州,成为京北重镇。明朝建立后,元朝并没有真正灭亡。名将常遇春经古北道至开平大战告捷后,北元势力逃至蒙古草原。为了防止蒙古势力的反扑,明朝的统治者选择了迁宜兴州百姓入关的空边政策和修筑长城的方式,控制这条穿越燕山的千年古道。为今天的滦平留下了小兴州移民的历史往事和金山岭长城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也为清代滦平一带正宗官话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纯净的语言空间。 清朝入关之后,位于滦平的千年古道变成了清代皇帝木兰秋狝的皇家御道。同时它也发挥着联系东北亚的重要使命。雅克萨大捷的使者就是从今天的俄罗斯境内一路快马加鞭,到滦平境内沿着这条古道,将捷报呈递给正在滦平境内舍里乌朱马氏庄头府驻跸的康熙皇帝,又从这里,把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的圣旨带到那片曾经属于我们的故土。 今天,往日车水马龙的繁华古道已经荒草萋萋不辨模样,只有德胜岭上的辙痕、戏台和古庙像沉睡的故人,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今天的滦平依旧是连接华北、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重要通道,这里交通便捷、路网密布,京承高速、张承高速、承唐高速,国道112 线、101 线、335 线,省道郭巴线、松涝线,京通铁路、张唐铁路、张双铁路,一条条京畿大道纵横交错,通达八方。每一条道路都洒满了筑路人的汗水,每一条道路都承载着明天和希望,每一条道路都连接着诗与远方……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手绘就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发展的伟大蓝图中,昔日的白檀故地、宜兴之城——滦平正在积极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发展道路,奋力延伸着绿色发展的希望之路,延伸着全面小康的幸福之路。 \" \"《古道雄关十八盘》是一本滦平人记录的十八盘古道两千年来的历史变迁、古道边纯朴人民对历史变迁朴实的理解、滦平人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美好向往的散文文集。 书中从多个角度记录了滦平和十八盘的著名历史人物和事迹,还有一些著名人文历史景观,如张叔夜、“使辽诗”、“道”字石刻等等。 书稿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在垂直内容上尽量做到了深入,是广大读者朋友认识滦平、了解滦平的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