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4.20
折扣购买: 在高山和天空之间/读书文丛
ISBN: 9787108062765
上帝、数据和故事 早些年,在读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作品时,中国 落后是由于“数目字管理差”的判断,印象极其深刻。黄 先生将“数目字”管理的准确和意识形态统辖的笼统,做 了直接的褒贬对比。潜台词是,中国人图强发奋,跻身世 界强国,当“以史为鉴”,重视数目,万万不可只是“大 概”而已。如此观点,大可名冠“仁宇结论”与史共存。 近年来,读了多本“大数据”著作,其中涂子沛先生 的《大数据》和《数据之巅》,读来振聋发聩。涂先生明 言,收集数据、使用数据和开放数据,是现代国人面临的 严峻挑战。大有历史呼应的意味,涂先生发出了新时代的 “仁宇结论”,依然是民族和国家强盛的警醒之言,让人 不由得升腾起深深的敬意。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当我们过于强调从而过量渲染 某个方面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逻辑偏差。应当说,在流行 颇多的“大数据”文字里,这种偏差是较明显的。无疑, 它们不只是逻辑上的争议问题,基于“大数据”的时代功 能,它们会引致出偏颇的实践经历和结果。 上帝、人和数据 这是关于“大数据”的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 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在汉语里,“除了”一词具有英文中“besides”和 “except”的两重含义。“besides”表达的“除了”, 是一种相加关系,如“Besides him, we all went to the movies”(除了他之外,我们都去看电影了),其中 “他”和“我们”是都去了;而“except”的“除了”是 排除性的,如“We all went to the movies except him”(除了他之外,我们都去看电影了),这里的“他” 不在看电影群体之中。上面名言中的“除了”,是相加的 ,还是排除在外的? 显然,由于上帝和人的完全不同,“除了”一定是排 除性的。只要你是人,就必须用数据说话;上帝,则可以 排除在“用数据说话”之外。很不幸,这种解释,从主体 的角度来看,上帝和人不可避免地归属到了同一群体之中 ,他们只有“说话方式”的不同。“除了”所排除的,只 是上帝和人在用数据问题上的“必须与否”,却排除不了 上帝和人同处在说话主体位置的共性。 一个逻辑的偏差生成了。 如果说,上帝不等于人,将两者放在同一位置上进行 “说话方式”差别的比较,就全然没有基础,这如同“除 了动物,我们都去看电影了”一样怪异;如果说,上帝等 于人,比较的基础有了,内在的逻辑冲突就出现了―因为 “任何人”一旦包括上帝,上帝也必须“用数据来说话” ,此名言前后就是自我否定的了。在这里,解决问题的办 法,就是放弃用上帝做比较,仅仅说“任何人都必须用数 据来说话”,便可逃离逻辑深渊。 我理解,作者之所以要动用“上帝”做文章,在于试 图以一种绝对的方式,加大对“大数据”神奇性的渲染。 不曾细想的是,这等说法在逻辑上的偏差,很可能导致人 们疑虑“大数据”的科学价值和现实功能。要知道,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