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第七版)

经济学基础(第七版)
作者: 吴汉洪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41.16
折扣购买: 经济学基础(第七版)
ISBN: 9787300330617

作者简介

吴汉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生存与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所关注的热门话题。透过各种表面现象,人们
发现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资源的有限性。一方面,相对于人类的无限欲
望而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太少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这些有限的
资源还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资源,就成为人类社会
永恒的问题。经济学正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要了解经济学,首先要认识人类社会
面临的一个永恒问题,即资源的稀缺性。
一、 资源的稀缺性
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地用物品和劳务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需
求来自欲望。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受与求得满足的愿望。
按照美国学者马斯洛的解释,人的欲望或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基本的生
理需要,即生存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第二,安全的需要,即希望未来生活有保
障,如免于伤害,免于受剥夺,免于失业等;第三,社会的需要,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
要、归属感的需要;第四,尊重感的需要,即需要有自尊心以及受到他人的尊重;第五,
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
欲望的基本特点在于无限性,即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的时候。一种欲望满
足了,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永无止境。
人的欲望要用各种物品或劳务来满足,而物品要用各种资源来生产,这些资源包括人
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众所周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样,无限
的欲望与有限的资源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一般,相对于人类社会的
无限欲望而言,生产人类所需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这里所说的
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不足
的。也就是说,稀缺性是相对而言的。
从客观上说,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
时期。
二、 人类社会面临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面对资源稀缺性的事实,人类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即生产什
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下面进一步考察这三个问题:
(1)生产什么商品和生产多少。一个社会必须决定,在诸多可能的物品和劳务之中,
每一种应该生产多少以及何时生产。今天,我们应当生产比萨饼还是衬衫?生产少量优质
衬衫还是大批普通衬衫?我们应当利用有限的资源生产更多的消费品 (如比萨饼),还是
应当生产较少的消费品和较多的投资品 (如生产比萨饼的机器),从而让明天有更多的产
出和消费?
(2)如何生产物品。一个社会必须决定谁来生产,使用何种资源,以及采用何种生产
技术。谁来种田,谁来教书?用石油,还是用煤炭,抑或是用太阳能发电?设备是由人还
是由机器人来操作?
(3)为谁生产。谁来享用经济活动的成果?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社会产
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间进行分配?我们的社会是否会成为一个富人很少而穷人很多的社
会?教师、运动员、汽车产业工人和互联网企业家,谁应当获得高收入?社会应该给穷人提供最低消费,还是严酷地遵循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对一个国家而言,无论它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一个中央计划经济国家,抑
或是一个孤立的部落社会,都必须面对这三个基本的经济问题。
上述三个基本经济问题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是为解决稀缺性问题
而产生的,因此,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由资源的稀缺性而产生的选择问题,即资源配
置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一些经济学家把经济学定义为选择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