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脉电影(增订版)

号脉电影(增订版)
作者: 周铁东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80.00
折扣价: 51.20
折扣购买: 号脉电影(增订版)
ISBN: 9787559652454

作者简介

周铁东,电影学者、《大众电影》《中国银幕》专栏作家、兼职教授。曾任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从事电影进出口工作三十余年,拥有十年好莱坞影视工作经验,在《中国电影市场》、《人民日报》、美国《好莱坞报道》、欧洲《电影通讯》等国内外各大报刊发表文章600余篇,并译有《星球大战》系列丛书和编剧必读经典《故事》,出版文艺评论专著《冷山》(珍藏本),翻译和撰写的文字累计逾800万。

内容简介

关于电影类型的杂感 在电影产业的大语境中,类型其实是一种营销定位。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会首选“故事片”,尤其是“战斗故事片”,而尽量避免将捉襟见肘的零花钱用在诸如纪录片、歌舞片或戏曲片等其他“类型”的影片上。小朋友们互相推荐或闲扯电影时,会禁不住问,是不是故事片啊?打不打仗啊?尽管年幼识浅,世事不谙,人道未通,但作为一个无师自通的“观众”,对观影“类型”的选择,会有一种本能而自然的偏好,尽管彼时尚不知“类型”为何物。 由此可见,类型的产生完全是源自观众的偏好与选择。在西方电影理论中,“类型”(genre)一词移植于文学的“样式”(genre),只是在引入中国时不小心被我们误译成了“类型”,正是这种误译完全割断了其与文学样式的亲缘关系。其实,在一种电影“类型”真正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genre”之前,其存续状态在英文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指称,这便是我们所谓的“类型”或“类别”(category)。 从创作角度而言,类型指的是一种创作方法,一种以影片叙事成分的构建相似性为基础的创作方法。但在电影产业的大语境中,类型却是一种营销定位。好莱坞从一开始便把电影当作产品,而且还是作为电影产业或电影工业建筑材料的工业产品。然而,电影同时又是一种心灵产品,并不具备工业产品可以无限复制的商品属性。如何赋予不可复制的心灵产品可复制的工业属性,这便是好莱坞的早期营销人员必须面临的最大挑战。于是,行业经验以及观众的本能偏好和自然选择,让好莱坞的营销精英们发现并发展出各种类型与次类型,进而确立类型常规并以此来倒逼创作,使得不可复制的心灵产品具有了可复制的工业产品属性。正是这种认知,使得“类型”成为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必须充分理解的重要概念,成为好莱坞百年辉煌的建筑材料,令其真正把电影做成了一个雄霸全球的工业或产业。以至于在全球主流电影产业内形成了一种共识:任何脱离类型的创作都是“冒投资人之大不韪”的铤而走险。这完全是由于类型的观众定位功能使然。观众很可能会仅仅因为影片属于某一类型而选择看与不看,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好。无论是投资人、创作者还是发行商,都必须对此心领神会,怀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因为类型是影片最短的说明书,它界定了影片故事情节线的走向,让观众提前做好观影的心理准备,从而使其观影体验达到物超所值的最大化效果。 在电影的百年进化史上,类型也是一步步发展创造出来的。有人认为当今科幻片的鼻祖便是梅里爱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正因为此,该片被认为是当今的“科幻片类型”的开山之作。比较流行的电影类型大概有15种:动作、探险、动画、喜剧、犯罪、纪录片、剧情、家庭、奇幻、恐怖、歌舞、科幻、悬疑、战争、西部。其类型名称本身,便对观众有一种明确的定位效应。正是因为这些“主类型”的定位功效,各种次类型或混合类型便应运而生。 大多数类型与电影产业本身一样古老,而有些则是后来才产生的。如,动画类型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科幻类型则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才开始初步成形。而且科幻类型原本仅仅是由恐怖类型和奇幻类型混合而成的一个次类型。恐怖和奇幻这两个类型则比较古老,产生于1902年到1910年之间。作为二者杂糅出的次类型的科幻片,真正获得主类型地位则迟至1985年左右。根据好莱坞的行业智慧判断,一个次类型必须连续不断地持续35年左右才有可能在主流观众心目中被固化为一个(主)类型。而要获得次类型地位至少也得持续12年。除此之外的一切东西都只能是一种电影时尚(fad)或类别(category)而已,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例如,喜剧片(及其次类型浪漫喜剧)是当今来钱最多的超大类型,但它却是由一种叫闹剧的次类型发展而来的。而闹剧这一次类型之所以能进入电影是因为杂耍的成功。早在20世纪10年代,闹剧就变得非常流行,二战之后,这一次类型便已年届35岁,于是变成了自成一体的类型。而闹剧作为一个电影类型到1960年便销声匿迹了。既然已经消亡,它充其量也只能是取而代之的喜剧这一主类型底下的次类型。同理,武侠和谍战组合而成的次类型直到2000年才获得类型地位(谍战动作),尽管谍战片类型早在第一部007影片《诺博士》(Dr. No,1962)于1962年上映之后的1963年便已成型,而武侠片则于1966年左右在香港开始流行。犯罪片这一类型曾经叫警匪片,是由匪徒片和警察片这两个次类型糅合而成。其名称之所以被提升为犯罪片这一类型,是因为这一概念的范畴更为广泛。匪徒片和警察片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出现,但未能持续,由于较长的年代间隔及其不过二三十部的创作总数,最终未能发展为深受主流观众追捧的主类型,而被犯罪片这一概念取而代之。 之所以要区分类型与次类型,还是出于观众定位的考虑,因为次类型能够将一个类型进行细分,这样对观众而言,就能在观影之前对将要观看的影片到底为何物有一个更加深切的了解。从创作者、影评人和营销人的角度而言,也能有一个更为精准的观众定位。在目前比较热门的30多个次类型中,只有那些能够连续多年经久不衰地影响观影文化和观影理念的次类型,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类型。 2012年9月6日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再到《摘金奇缘》《尚气》,好莱坞为何一直能借东方题材疯狂捞金?从《燃烧》到《小偷家族》,再到《寄生虫》,为何日韩电影近年来能拿奖拿到手软,征服全世界无数观众? 本书将带你解码好莱坞及全球电影市场,探秘文化、资本的深层逻辑,洞察行业发展变化,刷新看电影的思维视野,反哺创作,让我们更好地讲出更有影响力的“中国故事”。 ◎ 知名电影学者、专栏作家、影响全世界编剧的必读经典《故事》译者,直击行业症结,重磅文章精选结集。提供独此一家的观点高度,融贯中西的思维视野。 ◎ 全新增订版追加增补逾10万字,更新近年新话题、新现象、新观察。 ◎ 精淬三十余年行业经验,借力好莱坞十年职业生涯,深入挖掘卖座大片、影展佳片背后的内容逻辑、文化心理、运作机制,深究类型片本质,起底超英电影宇宙,细数网飞“发家史”,戳破内容行业互联网思维骗局,分析商业背后“二八定理”,复盘《英雄》《心花路放》《赤壁》《长城》《一代宗师》等国产大片的海外之路,揭秘好莱坞“大明星原来不拍广告”“不花一分钱就能拍大片”等有趣内幕。由本书开始,真正读懂好莱坞。 ◎ 从文化、政策、市场等角度拆解全球电影产业生态,指路中国电影的“下一个十年”;以犀利、直爽的文字介入IP开发、流媒体与电影院之战、“技术主义”等多个热点话题,旁征博引,展望电影的未来之路。 ◎ 装帧升级。精装圆脊、内外双封、大气典雅,内文选用75g书纸细腻印刷。 * * * 金句摘录 #关于好莱坞 好莱坞的百年成功即是培育观众的成功。 绝大多数好莱坞大片都不是纯粹的类型片,因为大预算的大制作玩不起纯粹的单一类型。 尽管现代的政治制度,早已让人类跨入了“公民社会”的时代,然而固着于人类心灵的惩恶扬善的诉求,却为“英雄不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心理依据。对好莱坞而言,这些老百姓不让死去的“超级英雄”,便成了一个个像麦当劳或肯德基那样,可以用来连锁经营的大众品牌。 #关于中国电影 中国不乏好故事,但如何将好故事讲好并将其商业潜力挖掘到ji致,却是个问题。 在咱们中国的电影江湖上,更充斥着“电影盲”“技术痴”“资本狂”们时时危言互联网对电影业的“改造”甚至“取代”,却不知电影产业固有的弹性和韧性已令其被锻造成一个超稳定结构。 中国电影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只有一个个互不关联的超饱和的产业点,每个点都过分拥挤,过度投资,产能过剩。 在这个被互联网人士忽悠出来的“多屏时代”,你能吃到哪一“屏”,取决于你在这一“啄食顺序”中所处的层级。 #关于电影类型 一个类型的流行与否,反映的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类型文本即是一个文化的道德价值观的体现……流行的东西必定是这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zui为关切的东西。 #关于《长城》 尽管号称做的是一部好莱坞的英语大片,要借助好莱坞优势来展现中国文化自信,但东西方之间固有的文化势差和价值偏差,若要强行弥合就相当于脚踩两只船,如何保持平衡与稳定,同时确保东西两块市场,尚无成功先例,充其量只能顾一头,甚至两头都不甚理想。 #关于《让子弹飞》 汹涌的票房至少定义了这部影片的成功,有此足矣。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姜文也从一个被诸多小众影迷热捧的“好导演”,成功转型为一个面向大众的“聪明导演”。 #关于《心花路放》 一部在中国票房大卖的影片何以在美国变得如此小众,除了因文化势差而导致的宏观壁垒之外,影片本身的价值偏差亦是不可不察的微观导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