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慈悲:观世音在民间(精)

水月慈悲:观世音在民间(精)
作者: 邢莉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7.96
折扣购买: 水月慈悲:观世音在民间(精)
ISBN: 9787100241731

作者简介

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博士点、民俗学部级重点学科创建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专家委员会委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内蒙古区域的草原文化及民间信仰等。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与邢旗合作,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是观世音的民间信仰,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化以博大精深构成了自己的独特体系。中华文化不只以其文化本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于世,而且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容纳、汲取外来文化,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之中。观世音信仰大约在汉末传入我国。但凡一种外来文化被异国他乡人所吸纳,就必然适合本土的国情。印度佛教向我国传播的过程,也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其历时久远,规模宏大,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北传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核心是菩萨信仰。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观世音信仰的中国化、本土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佛教的中国化有两条路径:一是正统佛教的中国化,例如高僧大德对于佛经的翻译、阐释,以及被称为“伪经”的经文的出现和传播;另外一条路径是观世音的民间信仰,即中国观世音信仰在民间生活中的丰富呈现。这两条路径表现出互动互补的关系。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演变,促进了其在民间生活中的传播;民间在接受佛教传播的时候,必然与其原本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正统佛教中国化的研究较多,对于观世音民间信仰的关注则不够。实际上,观世音的民间信仰是佛教中国化的底蕴和基石。观世音信仰的中国化就是观世音的身世、来源、显化、灵感、道场等大乘佛教最流行的元素的中国化。其间有以往被忽视的传说、故事、歌谣等口承文化,以及民间信仰的琳琅满目的塑像及活态仪式。当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订立的保护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约正是旨在保护民间信仰。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就是不断适应并融入到民间信仰中的历史。民间的观世音是世代中国下层民众的集体创造,她不仅是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撞击的照影,显示了中国本土文化巨大的包容性、累积性,而且是蕴含着民间智慧及本土知识的创造,构成了民间生活史和社会史的一大特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对民间—民俗文化的深刻了解和充分重视,就谈不上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图文并茂,中国民间的观世音多面相。 中国民间观世音信仰是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本书立足传世文献、民间传说、田野调查等资料,论述观世音信仰进入中国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分析观世音信仰的文化内涵,探讨观世音信仰的文化意义。书中配以丰富插图,展现了观世音的多种形相,是历代中国民众对观世音信仰的文化想象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