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餐桌上的应酬

解密餐桌上的应酬
作者: 陈治亦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33.80
折扣价: 25.35
折扣购买: 解密餐桌上的应酬
ISBN: 978780255584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中国,饭局无处不在 结婚了,有饭局,名日“婚宴”;生小孩,有饭局,名日“喜宴”;过 生日,有饭局,名日“寿宴”;人去世了,有饭局,名日“丧宴”;考上好 学校了,有饭局,名日“谢师宴”;没考上,也有饭局,名日“辞师宴”; 友人远行,有饭局,名日“送行宴”;从远方回来,有饭局,名日“洗尘宴 ”;分手了,有饭局,名日“散伙饭”……高升了、调动工作了、退休了、 搬家了等等,实在无事,随便编个狗生日猫进门的理由也要办一场。 如果说,古代人的生活节奏是从一顿饭到另一顿饭,那么现代人的生活 节奏是从一个饭局到另一个饭局! 要说饭局,往回倒退几年,那可是“有身份的人”才能享有的专利,一 般普通老百姓一年到头也碰不上几趟饭局。不过,现在的人,不管官、农、 商、学、兵,可谓是处处有饭局,天天赶饭局。尽管饭局有大有小,饭桌上 的菜肴有多有少,有贵有贱。只要你还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只要你还有三亲 六故、三朋四友,就免不了有饭局。不论你是公交、私交还是公私兼交,只 要是交必设饭局,似乎不设饭局就不够意思。就比如在座谈会上,大家是坐 而不谈或者假谈,专等到了饭桌上才边吃边喝,真正地开谈。至于这谈的内 容是否和原定计划有关联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在吃吃喝喝、拉拉呱呱中 培养了感情,加深了友情,甚至是滋生了感情,这是皆大欢喜的好事。 吾庐孺《京华慷慨竹枝词》也有《饭局》一首:“自笑平生为口忙,朝 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这不正是现在你和我 的真实写照吗? 诚然,对中国人来说,饮食之道,也是人情融合之道。可以是一场饭局 ,也可以是亲朋好友之间的沟通交流,或者一个生意场上的谈判,在这一点 上,与西方人自居一隅,各自分餐有着文化根源上的区别。易中天曾这样解 释中国的“饭局文化”: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国人好吃,而是中 国文化的思想内核——群体意识使然。 林静和她男朋友小程曾经上演了一场吃饭“大戏”。说大是因为这个原 本只有两个人吃饭的场景,到最后变成了30个人一起吃。 林静是那种工作特狂的人,有一次,和男朋友小程吃饭时,她就不停地 有电话进来。当林静终于要关机时。又接到一个电话,原来她的朋友也在同 一个餐厅吃饭。于是两个饭局合在了一起。 就这样一来二去,最后一起吃饭的人竟然达到了30人!大家各说各的, 而她可怜的男朋友小程只能无奈地窝在餐桌的最远处,主角却变成了局外人 。 生活中偶尔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请客户吃饭,结果客户又叫来其他不 相干的朋友,本想谈些正经事,竞东拉西扯开起“无轨电车”,让你掌控不 了局势,一事无成。 饭局,可以是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突如其来的。在中国,饭局似乎已 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细胞,它无处不在,想逃也逃不掉。检查 、验收、鉴定、汇报、总结……大多跟着饭局,你能不吃吗? 如今的饭局已使我们处于十面埋伏中,因为,饭局虽不是万能的,没有 饭局却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式饭局是一个社交的局 饭局,从来就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首选交际方式。 某些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会选择“聚餐”这种社交方式的人达到46% ,比以13%排在第二位的体育活动整整高出了三十三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饭桌社交仍然是现代人首选的社交方式。 作为社交方式的中国式饭局,可以向对方传达“不见外”的信息,代表 亲近,即认同对方是“自己人”。要办的事先不说,先吃,这样就没有势利 感,事不成就喝酒,也不伤面子。以公共正式的方式只谈正事,中国人觉得 太紧张。 是谁将吃饭变成工作了呢?中国人历来重视熟人关系的搭建和沟通,一 方面,熟人关系是一种工具主义倾向,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与利益 ;另外,它也是人们心理上的安全阀,可以为个人内心提供安全的社会支持 。通过“饭局”可以不断延伸关系的网络,可以获得新关系,巩固老关系。 在今天,“改天请你吃饭”变成了一种寒暄和人际交往的客套话,也成 为人际关系中的常用语,甚至其势头可以和“你好”并驾了。 在这样一个重关系的社会中,为何只有“饭局”这种社交方式承载了情 感的传达功能呢?为什么是“吃饭”,而不是“唱歌”或者其他,偏偏选中 的普遍社交方式是饮食呢? 这是因为,“吃”是人类最大的“公约数”,其他活动人们的普遍认同 性要小得多,有的人爱看戏,有的人爱听歌,有的人爱旅游,有的人爱运动 ,所谓众口难调。但事实是,每个人都要“吃”,所以在这一点上人类是没 有差异的,而且这种活动还不怕重复,每天都有此需要,今天完成明天还可 以继续,今日的需要满足后,明日的需求仍然会出现。 关系的达成更需要的是高交往性,而“饭局”恰恰满足了这一需求,觥 筹交错之间,传达了情谊,沟通了思想。饭桌的氛围相对轻松,人们可以聊 及的话题又无所不包,言语间的你来我往,常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相互了解 和彼此熟识。 还有,咱们老祖先发明的一种促进彼此情感交融和思想传达的加速器— —酒精,在这种催化剂的作用下,人能很快进入忘我的状态,从陌生到熟识 ,从熟识到亲密,一系列助推器的协助使得吃饭日益成为了工作的第二场所 。 社交也俨然成了中国式饭局的主要功能之一。 这次的主人公是亚亚,他是某电器集团人事部的副主任。 半年前,部门领导出国了。亚亚本来以为自己自然而然地能坐上人事部 一把交椅,可是没想到突然来了个“空降兵”——外单位一个女的当了头儿 。 至少有一两个月,办公室里的空气有些沉闷,大家都不敢大声喘气,整 天在那里“轧苗头”。 不过,新主任倒也不是那种喜欢来事之人,她很清楚自己“空降”到这 里后,给这个部门带来的尴尬,所以,除了把工作理顺,其他的她都维持原 状。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亚亚不再阴阳怪气,办公室的气氛也开始 融洽起来。 年底,主任第一次请全部门吃饭,虽然还请了集团老总和其他部门领导 ,但是她却将第一杯酒敬了亚亚。 “这第一杯酒就敬我啊!”当时亚亚感到有些突然。 主任却什么都没说,直接先干为净。女的先喝了,男的便没话可说,也 跟着干了。亚亚干完后,还没来得及说话,主任又开始敬第二杯。 “这第二杯,是给全部门所有员工的!谢谢大家这段时间来的配合,我 先干了!”两杯酒,把半年来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其中,大家都很佩服这个女 主任的聪明。 这第三杯才轮到集团老总,敬酒的时候,老总还笑呵呵地帮着主任说了 几句好话,对这个部门的工作予以肯定,对亚亚作了高度评价,一点儿都没 有因为敬酒的问题而生气,显然主任已事先打过招呼了。大家甚至有点怀疑 ,这分明是主任和老总共同策划好的安抚行动。 这顿年末饭局还真有效,这两天上班,亚亚的情绪很好,主动与主任一 起讨论新一年的工作打算,一副干劲很高的样子。 为什么会这样?—个饭局后,原本尴尬的局面变得不尴尬了,原本阴阳 怪气的副主任也竟然主动起来了。难道这个新来的女主任是个不可多得的社 交高手吗? 显然,那场饭局的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空降兵”女主人利用饭局, 充分表示了对副主任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如果你是那位副主任,面对如此饭 局,也绝不好不放下臭脸,对主任改观吧? 其实,饭局就是一个个为了社交而设的鸿门宴。这局上的关系处得好了 ,趁着酒兴,一切问题或许都好办了,关系也当然随之亲密了不少。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