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全本全译全注彩图双色珍藏)

唐诗三百首(全本全译全注彩图双色珍藏)
作者: 编者:(清)蘅塘退士|责编:白涵|译者:张慢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23.50
折扣购买: 唐诗三百首(全本全译全注彩图双色珍藏)
ISBN: 9787559439789

作者简介

编者: 蘅塘退士 (1711—1778) 清代诗学大师。 本名孙洙,字苓西,号蘅塘,晚号退士,江苏无锡人。 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其人为官清廉,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乾隆二十八年(1763),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工拙莫辨,孙洙与夫人着手编选唐诗选本,以“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为选诗标准,以体裁为经、时间为纬,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定《唐诗三百首》。 此选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艺术性高,一经问世,便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唐诗普及读本,流传至今。 译注: 张慢 作家,国家一级教师。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报社编辑、百万粉丝公众号特约作者。 多年笔耕不辍,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内容简介

卷一 五言古诗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注释 ①葳蕤:枝叶茂盛的样子。 ②自尔:自然地。 ③林栖者:山中的隐逸之士。 ④坐:因而。 ⑤美人:代指前文中的“林栖者”。 译文 幽兰逢春枝叶丰茂,桂花遇秋明亮清新。草木茂盛生机勃勃,春秋自然成为美好的季节。谁能想到山中的隐士,闻到香风而心生喜悦。草木流香是其本性,怎会请求赏花人去采撷呢? 赏析 玄宗后期,李林甫小人得志,玩弄权术,张九龄上书进谏,却遭到贬谪,被排挤出朝廷。在此诗中,诗人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现了自身高洁的品质。 借香草来比喻自己的品质高尚,在先秦文学中就有,屈原在《离骚》里就曾大量运用香草来自比。刘禹锡在《吊张曲江序》中说张九龄“托讽禽鸟,寄词草树,郁然与骚人同风”,此诗承这一写法,借兰草和桂花写自己的品质情趣。“葳蕤”和“皎洁”,写出了兰草和桂花旺盛的生命力和高雅的品质,诗人以此暗指自己品性高洁。最后两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人表明自己高尚的品行节操也如草木一般,是来自天性,并不为博取名声,也不求别人赏识。而在诗人的孤芳自赏中,也不难看出他被贬之后淡淡的忧郁之情。整首诗比喻贴切,含蓄优美,意韵深远。 感遇·其二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①伊:语助词。 ②岁寒心:即耐寒的本性。 译文 江南有丹橘这种树木,到了寒冬依然青翠。岂只是因为南方的气候暖和?是因为它天然具有耐寒的特性。我想把它进奉给嘉宾,然而山高水深,路途阻隔有何办法。运数、命运各有遭遇,因果循环的奥秘难以寻觅。都说要种桃树李树成果成林,难道丹橘就没有树荫吗? 赏析 此诗作于张九龄被贬之际,表现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同时表达了希望朝廷重用贤臣的愿望。 前四句写出了红橘的形象美与品质美。红橘生长在诗情画意的江南,终年茂盛,江南的环境美与红橘的形象美相得益彰,互为映衬,更显出红橘美得脱俗。接着写红橘耐寒的品质。它天生耐寒,即使经历严冬,也不减翠色,描绘出一幅红橘生机勃勃四季常青的画面,写出了红橘坚强刚毅的品质。红橘的品格像极了诗人自身,虽遭谗言陷害被贬黜,却不因此而沉沦,依然坚守自己的品质。 接下来六句感叹机遇不可捉摸,讽刺贤者得不到重用的现实,深化了主题。诗人想把红橘奉送给宾客,可是山高水长无法做到,正如诗人想把贤能的人举荐给朝廷,却无法做到一样。也暗指诗人想把自己的才智献给国家,却被小人陷害,不能如愿。“循环不可寻”一句,包含着诗人对世事变幻莫测、难以掌控的哀伤。诗人一生仕途并不顺利,几次被贬,几次升迁,起起伏伏难以预料。 最后两句,采用了反问句式,情感强烈而用语含蓄委婉,表达了希望朝廷不拘一格录用人才的愿望,也反映了诗人心中的愤愤不平。诗人自己被贬,却还想着为国家举荐贤臣,与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隔代呼应,忠心可鉴。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释 ①终南山:又称南山,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唐代很多士子在此隐居。 ②过:拜访。 ③斛斯山人:斛斯,复姓。山人,隐士。 ④却顾:回头望。 ⑤翠微:青翠的山,此处即指终南山。 ⑥挥:举杯。 ⑦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指松间的风。 ⑧忘机:道家语,忘却世俗机巧之心。此处指淡泊旷达,与世无争。 译文 傍晚从苍翠的终南山上走下来,山上的月亮像要随着我一起回去。回头看看来时走的小路,郁郁苍苍一片青翠。路上偶遇斛斯山人,一起携手到了他家,孩童连忙打开柴门迎接。我们走上翠竹间的幽静小路,青萝拂着行人的衣衫。欢言笑谈之中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中星已稀疏。我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中忘了世俗的奸诈心机。 赏析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写于李白隐居终南山之时;另一说是写于李白二次去长安的时候。诗中描写了两处景物、一个场面,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做客朋友家的愉悦之情。 开篇先写了一路下山见到的美景。夜晚的终南山在月色笼罩下青翠苍茫,显出一种朦胧之美。李白创作过很多以“月”为主题的诗,不同的情景下,月给人的感觉也不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月让人思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月更显孤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中,月是对友人的牵挂;而在此处,月亮阴柔之美,则让诗人内心更加安静淡然。 接着写偶遇斛斯山人,携手到他家,进入院子后所见的美景。主人是隐士,喜欢竹子。在古代文人心里,竹子与莲一样中通外直,而且有一节一节的枝干,代表有节操。在院中幽深的小路两边,都种着竹子,暗示主人品质高洁。 最后写宾主把酒言欢的场面。酒逢知己言语投机,畅谈豪饮一醉方休。李白有强烈的用世之心,却遭遇谗言诋毁,仕途坎坷。今夜月色皎洁,时光静好,又遇知己,此情此景下,那些尘俗的钩心斗角如被洗涤,诗人内心一片清洁宁静。 全诗的末两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让人想起陶渊明《饮酒》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只不过二人“忘”的内容不同,陶渊明忘的是表情达意的语言,而李白忘的是世俗的争斗。两个人都是在田园美景与饮酒中自我陶醉,超然物外,只不过陶渊明的超然物外,是从心底彻底放下了官场名利,而李白终其一生,都没有真正放下过功名二字。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①将:和,共。 ②及春:趁着春光。 ③无情游:月亮和影子都没有感情,李白和它们相交,自然就是“无情游”。 ④相期邈云汉:指约定好在天上见面。期,约会。邈,遥远。云汉,本指银河,此处指天上的仙境。 译文 花丛中摆上一壶好酒,没有相知在旁,我只好独酌。举起杯子邀请明月一起,加上我的影子正好有三个人。月亮本就不懂得饮酒之乐,影子也只是默默跟在我的身边。暂且以明月与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时行乐。歌唱时月亮徘徊不定,起舞时影子随我而舞。清醒时我们共同分享欢乐,酒醉之后各奔东西。但愿能与他们永远结下忘却伤情的情谊,尽情漫游,在茫茫的天河中相见。 赏析 此诗写于公元744年李白居长安的时候。李白一向恃才傲物,本想着进京有一番作为,不想只是做了个御用文人,陪皇帝玩乐,感到很不得志;又因看不惯官场腐败,得罪了权贵,乃至仕途受挫,这首诗就表达了他官场失意后的孤独苦闷之情。 整首诗想象丰富,情感曲折起伏。在诗中,李白用拟人手法,将月亮和自己的影子说成是自己的友人,与它们一起翩翩起舞,饮酒作乐,共度良宵,并畅想他日可在银河相会。这丰富曼妙的想象里,实际上暗含着诗人无尽的孤独,说明他没有朋友在身边。诗人邀请月亮和影子相陪,两者都以诗人为中心,诗人起舞,月和影子也一起舞动,诗人停下来,它们也跟着停下来,似乎在为他解闷,场面很是热闹,然而月亮和影子都是无情物,又怎会懂得诗人的喜怒哀乐?细想之下,这热闹显得尤其虚无,自欺欺人。三个人的热闹,其实都是诗人内心孤独的狂欢,孤寂悲凉之意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诗人的情感起伏多变,从一开始无人陪伴的孤独,到三个人的欢畅,再到醉酒散场的凄凉,一波三折,曲折有致,荡气回肠。 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注释 ①燕草:指燕地的草。燕,今河北北部一带,此处泛指北部边塞,征人所在之地。 ②秦桑:秦地的桑树。秦,今陕西省一带,此处指思妇所处之地。 ③罗帏:丝织的帘帐。 译文 燕地的小草像丝绒一样柔软,秦地的桑树上茂密的枝条已垂落下来。当你怀念而盼望归家之日时,我早已因思念你而断肠般难过。春风,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要吹入罗帏里来令我愁绪万分呢? 赏析 这是一首以思妇口吻写给远在他乡的丈夫的诗,表达了妻子对丈夫殷切的思念、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期盼,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全诗写得清新秀丽,情意绵长,朴实无华。 开篇以“燕草”和“秦桑”起兴,写出了春草和桑树生机勃勃的样子。春天万物复兴欣欣向荣甚是热闹,而妻子却因思念丈夫而备感寂寞,在对比中更衬托出思妇无尽的愁思。“燕”是丈夫的所在地,而“秦”是妻子的所在地,两地对举,将两处空间叠加,更表达了夫妻心心相印望眼欲穿,而又无法相见的痛苦。中间两句想象丈夫归来的情景,在虚景与实景之间,表达了思妇愁肠百结的心境和盼着丈夫早日归来的愿望。末两句抱怨春风招惹出自己的愁绪,将思妇娇嗔、无奈、孤独落寞的情态描绘得恰到好处,含蓄地表达了妇人思人伤春的心情。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即泰山,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称。 ②钟:聚集。 ③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④曾:同“层”。 ⑤决眦:眼角要裂开。决,裂。眦,眼角。 译文 五岳之首的泰山是怎样的景色?齐鲁大地之上,青山之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汇聚了天地灵秀之气,山南山北分割出了黄昏和清晨。层层白云,使人心胸摇荡;归鸟飞来,似要决裂开人的眼角。我一定要登上泰山之顶,俯瞰那群山是多么的渺小。 赏析 这是杜甫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之后写下的一首诗。当时杜甫年轻气盛,对未来满怀信心,在讴歌自然美景之中,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字里行间体现着大气磅礴之势。 诗中诗人描绘了一个雄奇壮丽的泰山形象。首联写泰山所处的环境。远望泰山,一眼便看遍了整个齐鲁大地,这自然已超出人的视力范围,是虚写,诗人在想象泰山所处的环境有多么辽远广袤,这景象来自诗人的心胸而非来自诗人的眼睛,可见诗人心胸宽广。泰山在这样的环境中耸立,自然也不同凡响。这一联是从广度上写泰山。 颈联写近望泰山之景。“钟”字写出了泰山的灵气汇聚,而“割”字则把泰山比作一把刀,“割昏晓”描写泰山南北阴阳分明,彰显了泰山插入云霄挺拔巍峨的特点。这一联是从高度上写泰山。 颔联写细望泰山之景,云雾迷蒙,在人的胸中涤荡;山中飞鸟,仿若朝着人的眼睛直飞而来,这一幅立体生动的画面,让人如临仙境。 至此,泰山辽阔、高耸、云雾缭绕的形象和磅礴的气势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开阔的意象往往是诗人开阔胸襟的外化,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年轻时的杜甫心怀天下,壮志凌云,对未来充满信心。 尾联,诗人非常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会当临绝顶”,一语双关,既指登上泰山山顶,更指人生的飞黄腾达,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远大志向。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注释 ①卫八处士:姓名和生平事迹不可考。处士,隐居不仕之人;八,指排行。 ②参与商:指参星和商星,它们此出彼没,永不相见。 ③父执:即父亲常相亲近的友人。 ④“夜雨”句:引用了郭林宗冒雨剪韭招待好友范逵的故事。 ⑤故意:故人间的情意。 译文 人生挚友难以相见,就好比此起彼伏的参商星辰。今天是什么样的好日子,竟然能够与你一起在烛光下畅谈。青春年少的时光究竟能有多少?不知不觉你我已是两鬓苍苍。拜访旧友却多半已经逝去,听到你的惊呼不禁胸中热流回荡。未承想你我一别已是二十年,今日还能再次到你家拜访。还记得那时你尚未成婚,如今你的儿女都已成行。他们和顺地尊敬父亲的挚友,热情地问我来自何方。寒暄问候尚未结束,你就命他们张罗酒菜。雨夜割下的春韭十分鲜嫩,刚刚烧的黄粱饭真是香。你说我们在此见面实在难得,举起酒杯就连饮十觞。十觞酒我也没有喝醉,非常感谢你对老朋友的情谊深长。明天我们又要相隔千山万水,人世间的情与事总是这样让人迷茫! 赏析 诗人创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已持续了三年,唐军虽然也有胜利,但战争仍未结束。在如此动荡的时局下与朋友久别重逢,诗人心中难免感慨万千。 “复何夕”“共此”写出了诗人与旧友相见时的兴奋。然而彼此都不再是旧时容颜,经历战乱,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无数人死于战争,“各已苍”“半为鬼”,写出了对人世沧桑变幻的感伤。此处的情感由相见时的喜悦转为对人世无常的悲叹。接着朋友盛情款待,诗人的心情又转悲为喜。见朋友儿女成群,懂礼孝敬,家庭幸福,诗人由衷地为友人感到高兴。而酒罢,两人终究要各奔东西,世事无常,这一别不知后会何期,诗人的心情复又转为哀伤。 个人的命运总是与时代紧密交织的,乱世之中的相聚、离别,总是令人百感交集,分外唏嘘。故交零落,故人相遇,朋友款待,相聚甚欢,离别伤感,再会无期……在这一系列起伏的情感体验中,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展露无遗。 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注释 ①关中:指函谷关以西地区,这里指长安。 ②丧乱:死亡和祸乱,指遭逢安史之乱。 ③骨肉:指遭到苦难的兄弟。 ④转烛:烛光随着风而转动,比喻世事变幻莫测。 ⑤合昏:即夜合花,叶子朝开夜合。 ⑥动:往往。 ⑦修竹:修长的竹子,此处用以比喻佳人高尚的节操。 译文 容貌美丽绝代的女子,独自居住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她自称出身清白,如今却在荒野中四处飘零。当年关中一带战乱四起,连兄弟也惨遭杀戮。官高禄厚毫无用处,连尸骸也无人能收。世事险恶变幻莫测,万事如同随风摇曳的火烛。夫婿对我薄情厌弃,新娶了貌美如玉之人。夜合花尚且知道昼开夜合,鸳鸯从来都是双栖而不只身独宿。丈夫只看得到新人的笑容,哪里会听见我这个旧人的啼哭。山中的泉水清澈无比,出山后就开始变得浑浊。让侍女变卖珍珠维持生计,牵起藤萝修补破漏的茅屋。不喜摘花插入鬓发,翠柏却是经常采到满捧才会作罢。天气清寒,翠袖单薄,日暮时分独自倚在青竹边。 赏析 此诗描写了一个被抛弃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以及对其高洁品格的赞美。全诗细腻含蓄,韵味深长。 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女子家庭和婚姻的不幸,第二部分写她品格的高洁。女子出身良家,只是在安史之乱中遭遇兄弟被杀,家庭离散。她有着“绝代”的美貌,不仅貌美,品性也不一般。“采柏动盈掬”“日暮倚修竹”,表明女子喜欢柏和竹,暗示其品格亦像竹柏一样高洁。然而如此出身、容貌、品性都很好的女子,却是红颜薄命,遭遇令人叹息。她的丈夫是“轻薄儿”,婚后厌弃了她另结新欢,“新”与“旧”,“笑”与“哭”,形成鲜明对比,加上她“独宿”的生活状态,写出男人的寡恩少义,表现了女子内心的悲苦寂寞,照应了开头“幽居”二字,写出了女子婚姻生活的不幸。如此美好的女子,却没有一个好的归宿,女子的品格和命运形成强烈对比,一方面突出主人公性格坚韧,洁身自好,情操高尚,另一方面也寄寓了诗人对她深切的同情。 ◆经典版本,流传百年,原味呈现 清代诗学大家蘅塘退士选编版本, 以体裁为经、时间为纬, 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艺术性高,问世至今258年,是至为家喻户晓的唐诗普及读本。 ◆经典唐诗一网打尽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七十余位古今闻名的大诗人,三百多首经典名作,你想读的唐诗,你不可错过的唐诗,尽在其中。 ◆ 全本全译全注,通俗易懂 古典文学作家张慢全本译注,通俗易懂,文笔优美,适合大众读者品读。 ◆中小学必背唐诗全收录 39首学生必背篇目全收录,考点轻松掌握。 ◆ 搜罗历代传世名画,打造图文盛宴 全书精选经典传世国画,美轮美奂,图文共赏,专属于中国人的美学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