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深情共流年

愿将深情共流年
作者: 魏文晶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愿将深情共流年
ISBN: 978755002756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立冬怀旧 清晨睁开眼,微信朋友圈被立冬的图片和文字刷了屏 。节气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有条不紊地如约而至,霜降过 后,已是立冬时节。从今往后,水始冰,水面初凝;地始 冻,土气凝寒。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喧嚣的鸟语虫鸣, 秋收冬藏;纷飞如雨的落叶,繁华消尽。世界渐次归于沉 静,就像生命走到深处时无法言说的悲凉,又像是轰轰烈 烈释放了一季的激情过后,养精蓄锐,韬光养晦的静默。 这样一个低调内敛的季节给人一种少有的安全感,自然让 人万分喜欢。 走在上班的路上,冷风乍起,冬意渐袭。四处是沉郁 的冬的氛围,无尽的凉意钻进衣角、领口。枝头苟且的秋 的尾巴,摇曳,飘零,迫不及待地想要收场。高远的天空 低垂,星月无光,百花闭颜。河西走廊的冬天,似乎比老 家来得更早一些,日月循环中,我们又站在了年的尾巴上 。立冬了,冬天就名正言顺地盘踞在门前屋后、街头巷尾 了。古时立冬时,天子出郊迎冬,赐衣群臣,矜恤孤寡。 到了今天,寒冬来临,呵气成霜,我们就要为亡去的亲人 送寒衣,以此来寄托对逝者的怀念和追思。天气冷了,想 着逝去的亲人躺在冰冷的地下,那样的孤独寂寞,祈祷他 们在另一个世界里衣食无忧、幸福安康,以此来表达对他 们深深的思念。 冬天是适合回忆的季节。那些围炉取暖,映雪读书的 场景如在眼前。那时的乡村中学,教室没有暖气,为了御 寒,冬天来临时,老师便在讲桌旁边架上一个火炉。偌大 的教室,仅靠一个小小的火炉显然不能解决全班同学的取 暖问题,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日子,往往是火炉近旁的同 学被烧红的火苗烤得红光满面,而教室后排的学生,全靠 火光给予他们的视觉效应来求得心理平衡。常常有离家近 的同学带来土豆埋在炉火堆里,课上到中途,烤熟了的土 豆发出“哔哔剥剥”的声音,诱人的香味弥漫在教室的空 气里,连上课的老师都忍不住咽口水,更别说早已是饥肠 辘辘的学生了。印象最深的是我初中语文老师杨毅发,他 矮矮的个头,圆嘟嘟的身躯,走起路来跨步频率很快,步 子却迈得很小,看上去有那么一点小小的滑稽。冬天他总 穿得甚是厚实,胖胖的身体包裹在肥大的棉衣里,连手都 缩进长长的袖管里。后来上了高中,接触到契诃夫笔下的 别里科夫,我总会禁不住想起杨老师。每次讲完课,杨老 师便会搬张凳子坐在火炉旁烤火。他两手十指并拢,在扑 腾的火苗上翻来倒去,很像是今天我们用铁夹子烤鱼的情 形。他身材矮小,再坐下去,基本上完全消失在后排学生 的视野里,这个时候,教室里便炸开了锅,说笑的、打闹 的、睡觉的、聊天的都有。杨老师不时伸长脖子,皱着眉 头扫视教室一圈,然后狠狠瞪大家一眼,继续烤他的火, 但不过两秒钟,声音就会又死灰复燃般从教室的四面八方 升腾而起。有一次,不知何故,他和前排坐的小不点起了 冲突,一气之下,他拎起黑板侧旁的水桶,套在了小不点 的头上,这个学生头顶水桶使劲挣扎,杨老师两手死命压 着水桶,脸鼓得通红。火炉里的火苗在欢快地跳跃,同学 们在吵在闹在说在笑,杨老师和学生在对峙在僵持。那场